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百年老店胡魁章笔庄的“蜗居”新生活

2013年01月11日 14: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沈阳1月11日电 题:百年老店胡魁章笔庄的“蜗居”新生活

  作者 孙林

  距离沈阳中街不远的一处胡同里,写着“胡魁章笔庄”的红色招牌被侵蚀褪色。就连很多写了一辈子毛笔字的沈阳人都不知道,189岁的胡奎章在3次动迁后静静地“蜗居”于此,曾经声名显赫的中国三大笔庄,显得有点“寂寞”。

  胡魁章笔庄成立于清朝,是中国三大名笔之一,延续手工制笔古法至今,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适逢沈阳“杂八地”老北市改造,官方加力保护老字号,中新社记者11日探访了胡魁章。

  推开旧式拉门,屋内空间局促到只容得下一排老式柜台。柜台对面是书法名家王堃骋的题字匾额,没有足够大的墙面悬挂只能摆着。墙壁上,“沈阳老字号”和“中华老字号”的招牌似乎在提示,这不是一家普通文具店。

  “1999年从沈阳最热闹的中街搬到千德路,不久又动迁到小西路,地点越来越偏,店面越来越小。伴随动迁,计算机普及,书写方式改变,笔庄生意一落千丈。”刚上任不到一年的经理朱晓宇坦言笔庄近年来的困境。

  笔庄现在有3家店面,但都不大,位于千德路这家主店不过30平方米,有8人在经营。去年3月接手笔庄后,朱晓宇决定让老字号做出改变。

  “毛笔需求渐少,而笔庄依然坚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产品一成不变,没有营销和宣传”,朱晓宇对笔庄的困境有清醒的认识,“老字号衰落缘于时代变迁,更主要还是经营方式落伍。”

  胡魁章开始上网寻求出路。朱晓宇看重了论坛对书法爱好者的“聚集”效应,在中国最大的书法论坛上开通网店,拥有了稳定的客户群。朱晓宇还联合苏州国画颜料老字号姜思序堂,把毛笔卖到了淘宝,“上个月网络营业额已占总额的20%”。

  单靠上网并不能阻挡写毛笔字群体萎缩的趋势。2012年中国教育部提出“新课标”,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要安排一课时书法课。但软笔书法因为专业性强,缺乏专业教师,在多地遭遇“开课难”。

  “过去买笔写字的人就是笔庄的生计所在,笔庄曾经一天卖出几千支笔。但现在到店买笔的人寥寥,我们不能再局限于把毛笔当文具卖。”朱晓宇说,老制笔人重毛笔书写工艺,却忽略了毛笔产品的包装、策划和营销。

  他决定将产品升级,不再单纯做笔,还要配上精美的笔杆、笔帽、外包装。在销路上,也从过去的零售给书法爱好者和学生,改为向企业、单位提供规模定制。因为是手工制造,再加上用料考究,毛笔价格大增,甚至高达数万元。

  “胡魁章毛笔应该变成有文化内涵的礼品、收藏品”,朱晓宇说,单靠十几元一支的文具笔,活不下去,“走高端路线是笔庄的出路”。朱晓宇对笔庄的“改造”初见成效,笔庄2012年营业额大幅度增加,暂时摆脱多年困境。

  记者来访时,笔庄的两位制笔师傅李世美、张国茹隔着案子相对而坐制笔。李世美左手捏着一撮狼毫,右手持牛骨梳,反复梳理、浸湿。这是“水盆”。张国茹负责“干桌”,嘴里叼起丝线,将笔头用线扎牢。“水盆”与“干桌”合二为一,是为胡魁章手工技艺。

  她们俩是胡魁章制笔工艺最后的传承人。与朱晓宇的侃侃而谈不同,李世美、张国茹几乎不说话,打开收音机,不慌不忙做笔一整天。新经理的到来,对她们工作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加薪了。两位师傅说,她们只负责做笔教徒,销售什么的都交给由经理。(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