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早期中德外交史料公布:德国人赞中国人文明礼仪

2013年03月27日 15:25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上海开埠至今已有170多年,作为当今世界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早期的上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今天上午,复旦大学公布一批早期中德外交史料,揭秘上海开埠约20年后的历史风貌。

  宫殿式建筑为外滩镶上花边

  1860年,普鲁士王国由团长艾林波伯爵带领,向中国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随团成员中还包括多位科学家和画家。1861年,普鲁士外交使团到达了其中国行的第一座城市——上海,留下长达数万字的《上海报告》。

  报告中首先这样描述:“外国人在上海的居住区坐落于城墙围着的中国城东面、吴淞江(黄浦江)的岸边,一整排宫殿式的建筑为外滩镶上了花边,这些外国人的石头房子看上去冰冷而毫无趣味,矗立在荒凉的街边。热闹倒是藏在中国人的小巷里,蜂拥而至的大批农村人,拥挤地居住在这里,他们还必须付出极高的地税。每个协议强国有一块划定的地区,所谓的英国区、法国区、美国区,商人们把部分从领馆分到的地皮,以很高的价格出租给中国人。”

  无数小船排成队覆盖了江面

  与英法等老牌欧洲的帝国相比,德意志诸王国是清朝中华帝国姗姗来迟的客人。当普鲁士的这个外交使团不请自到,来到上海时,当时清王朝总理衙门的领导恭亲王奕䜣竟然不知道普鲁士在世界的什么地方,即便是当时上海的清政府最高官员、江苏巡抚薛焕竟将普鲁士误以为是比利时。而当德国政治家第一次踏上中国领土,就对上海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普鲁士外交特使团报告中的上海》说:“在中国城附近的吴淞江上,无数的小船排成队,覆盖了江面,那是苏州来的难民,因为太平军占领了苏州。”

  天好时欧洲人都到外滩散步

  报告描述:“天好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欧洲人都到外滩散步,有时还有乐队演出。人们可以感受到这里的贸易量很大,最大的时候曾经占整个英国进口值的18%。几百个大丝包储存在江边,每包要值100美元,等着船期托运。贸易利润由少数几家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公司瓜分,他们有巨大的房子,餐桌上有各国的美味,厨房里有法国厨师,马厩里有最优种的良马。”

  报告透露,当时的上海拥有世界一流的跑马场,“4月18日和19日天气晴好,在上海跑马场举行了春季跑马比赛。1.5英里的跑马场建造得非常标准,管理得也很好。一幢带有长廊的石头砌成的建筑物,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高雅的看台。道台,就是上海中国人的行政长官,也坐着轿子来了。骑马的只是男子,穿着马术服。中国的、英国的、法国的以及印度的士兵,围住了跑道,这里看上去和英国的跑马场没什么两样。商人们花很多钱,和在家乡一样,他们下的赌注都很大。”

  英国先令墨西哥银币受青睐

  上海开埠20年后,主要流通的货币是什么?

  报告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几家商店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欧洲产品,在贵重的巴黎胸针和香水旁边,陈列着火腿;在黄金首饰和钻石首饰旁边,陈列着火柴盒和靴子。当地商人根本不屑于问价格,到新年时,才来账单。这里几乎没有小钱,因为中国的铜钱和铁钱只流通于当地人之间,这里通行的英国先令,当作四分之一美元用,由于先令不够用,因此人们就把墨西哥银币砸成4瓣,船员们的薪水就是用这种银币支付的。后来,有人练就了一种本事,把一块银币分砸成5份,当成四分之一的银币使用。”

  称赞中国人特殊的文明礼仪

  报告说,1861年,上海的中国居民估计有20万人,其中城墙内有7万人,城墙外有10万人,另有2—3万人生活在外国人区域。令普鲁士使团成员惊讶的是,中国人那种特殊的文明礼仪,报告称赞:“我们钦佩中国人的教养。一种文化,能够把人数如此众多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并使其达到如此高的受教育的程度,达到如此高的生活水准,这个文化一定是有其坚实基础的。更何况,在这种文化中,武力因素又如此之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文明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保障和凝聚了这个国家及其家庭。”

  史料中有多幅中国城市景色图

  在今天公布的中德外交史料中,有多幅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人绘制的上海、天津、广州、北京等多个中国城市景色图,中国人服饰、风俗、形态图等。

  公布的史料中还包括了德国首任驻华公使巴兰德的记录,克虏伯公司首位驻华负责人的资料,矗立在上海的李鸿章塑像照片等。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维江介绍说,此次史料的发布,主要是回顾德国思想和技术在中国的输入和影响,从历史和现实诸层面探讨德国与中国的相遇与交流,以更好地总结当代中德在政经、技术、学术思想等方面的合作往来。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