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文化病虫害” 需要拿名人开刀

2013年05月08日 15:37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深圳商报 王建明/图

  ○耿银平

  愚以为,咬得好,嚼得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做必要的注释。”还特别强调,“不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使用语言文字的,公民可以提出批评和建议。”

  也就是说,虽然当下是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我们仍然要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必要的文化敬畏感,提升到重要位置,通过这种慎独、严谨、自律,营造一个优良、规范、健康的语言文字环境,让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散发出更多的厚重色彩、文化芳香,让更多人得到发自内心的文化愉悦和精神舒畅。

  特别是国家已经将文化发展提升到了重要位置的当下,比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更应用好每一个汉字,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发扬和光大。

  可话好说,却不好做。语言文字在当下,还是出现了紊乱化、边缘化的不良倾向。举个例子,过去,出版物上的错别字很少见,可现在,不少出版物上都有错别字,校对不严,审查机制松懈很多。更为严重的是,网络上的文字紊乱,比如《咬文嚼字》曾对名人博客进行“叮咬”,不少名人和写手对语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写作态度极为粗疏,甚至到了随意糟蹋祖国语言文字的程度。如郭敬明把“令你们自豪”误成“另你们自豪”;韩寒把“见人不救”误成了“见人不久”。连名人都成了“不规范用法的表率”,且对此毫无惭愧之意,这不仅是一种文化失职,更是对语言文字的尊严挑战和亵渎。根本没有将语言文字提升到国家形象、民族自豪感等的崇高位置上。如果这种态势不能得到遏制,这种“文化破窗效应”,将会加剧语言文字发展的粗糙化倾向,形成更多“文化创伤”。

  对此,需要行政部门的规范,更要形成轰轰烈烈的社会化、公益化的文化纠错意识、文化批评意识,让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都能得到觉醒,让每位公民尤其是名人的文化自律意识得到激活。《咬文嚼字》拿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开刀”,就不乏这种良苦用心。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本就是一种毋庸置疑的公共责任,本就是一种良好的书写习惯;就算是外在不良污染,势头很猛,我们也要坚守住这种文化底线。我个人认为,尤其是名人,应该利用好自己的眼球效应、影响力效应,为公众作出积极的表率,谁如果做不到,就会受到无情的“叮咬”和“病情通报”,丢人现眼,敦促更多文化名人将文化敬畏感铭刻在心,力行在身。

  如果说环境污染是经济功利性发展的后遗症,那么错字别字、不规范用法满天飞等现象正就是世俗性、市侩化文化的一种文化污染。环境污染需要净化治理,文化污染同样需要净化和及时整治,不容懈怠。

  每位公民都应该多学学《咬文嚼字》的这种文化敬畏感、文化公共情怀,以及默默无闻的文化奉献精神、善于较真,敢于发声,及时纠错,打造更多规范健康的语言文字发展环境!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