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圳文博会上看非遗:老人坚守?年轻人的机会?

2013年05月19日 10: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深圳5月19日电 题:深圳文博会上看非遗:老人的坚守还是年轻人的机会?

  作者 刘烨 唐贵江

  腰上缠着腰带,双脚踩着踞腰织机,席地而坐的黎族人容亚美虽然几近花甲之年,仍灵活地操控着手中穿线用的梭子,编织出花纹精美的海南黎锦。

  在第九届深圳文博会上,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容亚美成为展馆内的焦点,不少观众被这种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纺织技艺所吸引。

  “我8岁就开始织锦,已经织了50年。”容亚美说,黎锦是黎族的传统文化,是黎族人代代相传的文化根脉。

  在深圳文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包括黎锦、鲁锦、根雕、剪纸、唐三彩在内的各类中华文化瑰宝汇聚,这些传统文化的“当家人”多是和容亚美一样老人。

  由于保护不力、传承遇阻,近年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窘境。据媒体公开报道,截至2012年底,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仅有1986人。

  为了不让黎锦失传,容亚美从2000年起便陆续将手艺传给自己的3个女儿,而对于慕名前来“拜师”的人,她也不惜将技艺外传。

  在展厅另一侧的山东展馆内,对于拥有一手鲁锦绝活的陈师傅而言,最苦恼的就是后继无人,“现在年轻人没那么心细,不愿意做这些复杂的事。”陈师傅说,自己的儿媳妇刚学织鲁锦时常把线头弄乱,不知从何下手,“但万事开头难嘛,慢慢学总会做好的。”

  虽然中国的非物质文化仍由老人们坚守着,但在本届文博会上,记者也看到了一些年轻的面庞,这些后来者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今年17岁的杨景惠是名副其实的“90后”,还是一名高二学生的她身上有另一个标签:潮州通花瓷的新进学徒。

  “我外公是陶瓷艺术大师,从小我就受到家里的熏陶,对制作陶瓷很感兴趣。”杨景惠说,虽然学习制陶工艺还不到一年,但她有许多自己的想法,“我可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比老一辈人更有创意。”

  虽然年纪不大,但杨景惠说起话来头头是道,“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传统工艺,是他们觉得这行不稳定,而且现代人都急功近利,很难静下心来专心艺术。”杨景惠说,自己以后想修学商业管理,可以帮忙料理家族生意,“如果有需要,我也会传承家业制作陶瓷。”

  在非遗展馆的正中央,深圳市贺贺文化艺术公司带来的写真剪纸、书画剪纸、剪纸灯、剪纸杯垫等各式展品让传统剪纸艺术重焕光彩。在展位醒目位置,特意为文博会赶制的《深圳市民中心》写真由4层手工剪纸叠加而成,做工精细栩栩如生。

  “传统剪纸融入现代产品才能让现代人喜欢。”该公司总经理贺虹说,公司从创办之初到现在,销售额实现连番增长,但这并不是她的终极目标,“我希望这种创意应用可以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到剪纸文化。”

  在贺虹的公司里,两百多位剪纸师傅多是30至40岁的社会中坚力量,也有对剪纸艺术感兴趣的年轻人加入这支队伍,成为剪纸艺术的接班人。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