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金瓶梅》曾是日本侵略者维护统治教科书

2013年05月21日 10:32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作为邻国,日本对《金瓶梅》的研究未曾间断。除了娱乐消遣之外,日本人也会拿《金瓶梅》当学习中国语言的教科书,甚至日本侵略者也按图索骥用来维护其占领区的统治。虽然《金瓶梅》受到过知识、统治阶层的欢迎,但是普通的日本老百姓却对这部作品并不感兴趣。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日本神奈川大学副校长、外国语学部中国语学科教授铃木阳一。

  《金瓶梅》作教材引入日本人喜看不敢承认

  铃木阳一告诉记者,《金瓶梅》在日本的推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就是在江户时代。当时的日本人为了学习汉语,就进口了一些中国的通俗文学,《金瓶梅》这样的小说就被大量引入日本。后来,这些日本人在完成学习汉语的过程之后,更多地是注重阅读中国小说本身,用以消遣娱乐,但由于其中比较多的性描写,即便在性开放程度比较高的日本也仍然认为这是一部“淫书”,一直到明治时期日本的知识分子也都是私下偷偷阅读,不敢公开说自己喜欢《金瓶梅》。

  但到了19世纪,一个名叫曲亭马琴的作家,不仅积极评价《金瓶梅》,而且据此改编成了江户时代背景的《草双纸新编金瓶梅》,西门庆和潘金莲在里面都是以日本人的姓名身份出现的。

  “后来慢慢的有日本知识分子就说,除了比较多的性描写之外,《金瓶梅》仍然是一部文学、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铃木阳一说。但即便如此,包括曲亭马琴在内的不少日本知识分子仍然认为《金瓶梅》中的内容都是虚构的。

  《金瓶梅》民俗内容丰富 侵略者用其当教科书

  “《金瓶梅》在日本第二次推广的原因是因为战争。”铃木阳一说。

  铃木阳一告诉记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帝国主义的日本领导者们不知道该如何在侵略之后有效统治占领区时,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若要统治好占领区,必须学习占领区的风俗习惯,更快地融入当地的文化。但是日本的海军在江户时代之后与中国的联系少了,大部分人已经不了解中国的风俗了,日本的军部想要学习中国的风俗就无可借鉴。

  这时候有人就发现,《金瓶梅》中写了很多中国的风俗习惯,可以作为统治占领区时可资借鉴的指南。同时,由于日本迅速的现代化,日本传统的民俗也在快速消失,日本民俗学因此开始兴起,而对中国民俗的研究也有助于日本民俗学的开展,所以以《金瓶梅》为代表的民俗小说就成为了日本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虽然日本的民俗学者并不愿意为日本军队的侵略服务,但仍无形中为日军的侵略与占领起到了一定作用。”铃木阳一说。

  就这样,《金瓶梅》又一次成为了日本人的教科书并自上而下的推广开来,只不过这一次是军队用来助其巩固侵略“成果”。

  战后“黄色”管制严厉《金瓶梅》至今没有完整日文版

  二战后,日本在反省战争的同时,知识分子也重新开始发掘与研究中国文化。“战时和战前,虽然对于中国民俗的研究也有,但是主要仍然是以研究孔孟的儒学为主,而战后的日本知识界则开始大规模地介绍、研究中国的近现代、当代文学。但是当包括《金瓶梅》 在内的这些中国白话小说大规模地引入之后,许多日本人发现,这些小说中的语法、词汇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样的古代文言文相差万里。于是,对于中国这些有名的小说,日本的知识分子们开始着手其本土化的过程:自己编字典自己翻译。”铃木阳一说。

  但是翻译《金瓶梅》时仍然存在困难。“战前,《金瓶梅》是有翻译的,但都是部分翻译,并没有全部的翻译。因此战后就开始着手全部翻译。”铃木阳一说。由于《金瓶梅》存在比较多的性描写,加上当时日本社会对于“黄色”言论的管制较为严格,如何翻译《金瓶梅》让学者们头痛。

  当时有一篇英国小说,由于审判机关裁定其属于黄色作品,不仅该小说的出版社吃了官司受到处罚,就是翻译者本人也受到了牵连。这之后,日本的出版社在翻译出版“黄色”内容的作品时都特别小心谨慎。“之前,《金瓶梅》 的翻译作品只是在性描写的场面不翻译,出版者把性描写的中文原文放在全书的最后面。那之后,再出版的《金瓶梅》甚至把全书最后面的这些没翻译的中文原文也都拆掉了。”铃木阳一说。

  有鉴于此,日本对于《金瓶梅》的研究虽然一直持续到今天,但是一般的日本老百姓根本看不到完整的《金瓶梅》作品。而由于经济收益问题,即便现在可以翻译全本的《金瓶梅》了,日本也没有人再去做这件事了。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