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单田芳叹评书徒弟难找:想碰个德艺双馨的太难了

2013年05月24日 09:47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单田芳:

  1934年生于辽宁省营口市,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出身曲艺世家,后拜李庆海为师学习说书,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我心很痛,可我到哪儿找徒弟去?”

  各媒体1个多小时的轮番采访,单田芳的嗓子有点哑,不得不几次停下来,喝口水再接茬儿说,可一提起评书这门古老艺术正面临的种种困境,先生的嗓门不自觉地又高了起来。

  1年多的修改,四卷本《乱世枭雄》终于出齐,这部200多万字的巨著在老人家心里整整“写”了20多年,没有任何笔头记录,也没有大纲和梗概,所有构思,所有资料的取舍,所有叙事策略的运用,全靠记忆、积淀与临场发挥来完成。这,其实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写作者与作品相伴成长,只有参透人生,实现完美人格,才能成就传世佳作。

  在文学史上,口头文学创作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遗憾的是,《乱世枭雄》却可能是它最后的辉煌。明天,还会有年轻人接过这份衣钵吗?这门技艺会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亡?

  79岁了,单老的叹息声中有太多沧桑:“这话题,有机会咱们深聊,这冷不丁地说,说不透。”

  评书遭遇残酷现实

  评书危机是残酷的现实。

  这个行业确实不景气,书场越来越少,演员越来越少,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但如果你问评书会不会就此断根,我说不可能。因为它植根在老百姓的心中,大家依然喜欢评书,它断不了根。

  评书衰落,主要是演员问题,不只是年轻演员有问题,中老年演员也有问题。下工夫不够,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节目如果连观众都拿不住,那还能叫艺术吗?现在的很多段子,演员说得松松垮垮,最多抖个包袱,逗大家一笑,这就不是评书了,评书应该靠人物和故事。

  当然,评书衰落有多种原因,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没时间,这确实是一个因素,但不能忽略另一个因素,就是演员自身不努力,自己淘汰了自己。

  单田芳:曲艺专业教育形同虚设

  评书太缺平台了

  这几年,各电视台很少支持评书。过去中央电视台有评书栏目,国内外影响相当大,我当年说《薛家将》时,每天都能收好多读者来信。后来不行了,人家不肯花钱,拼命压价格,好演员越来越少。表面看,谁说都是说,成本低一样能出节目,可事实上,这点钱不白给,真正的好演员不是那么容易被代表的。结果怎么样?越说观众越少,栏目后来也停了。

  央视这一停,各地方电视台的相关栏目也全被砍了,评书演员没了平台。我总觉得,如果能保留一个平台,真正找几个好演员,照样能火,我就不信评书会没有观众。

  没了平台,年轻人也就都不愿学评书了。你想,学了5年,到社会上怎么办?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看不到出路,还不如学点儿别的。凭自身闯,哪里有那么容易?没名没姓的,谁认你?

  曲艺需要专业学校

  要振兴评书,我觉得也不难,戏曲有戏校,电影有电影学院,可曲艺却缺少专业的高等院校,现在有北方曲校,此外辽宁大学艺术分院有曲艺专业,可生源不稳定,许多学生不是来学曲艺的,而是为了混张大学文凭,将来好去找其他工作。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离开本行了,专业教育形同虚设。

  如果政府能办一个更专业的曲艺高等学校,面向全国招生,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培养出一批好苗子,那么,评书还是有希望的。

  可这种事咱个人做不了,只能干着急,我去开个学校,谁认我啊?况且老师也不好找,人家上次电视能挣几万块,凭什么为你耽误时间?

  弟子大多不干这个专业

  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现在有37个学生,但他们基本都有自己的职业,其中很多人是军官,学了这个,也就是在军营里过年联欢时表演一下,并不拿这个当主业。

  眼瞅着评书行业一天天枯萎下去,后继乏人,每况愈下,我自己又忙,管不了这么多事。我心很痛,可我到哪儿找徒弟去?想碰到一个德艺双馨的太难了,就算真有喜欢评书的,是不是那块材料,悟性够不够,也还两说着。

  不赞成女孩学评书

  现在也有一些女孩学评书,在辽宁大学艺术分院曲艺专业中,女学员大概占了六分之一。说句心里话,我不太赞成女孩学评书,因为评书故事夸张,要渲染气氛,男演员表演过分一点,观众不会觉得太奇怪,可女演员如此,大家就会觉得难以接受。

  评书和相声差不多,不夸张就说不到位,夸张了别人又看不惯,不太适合女性,相比之下,唱歌、跳舞就没有这个障碍。

  这一年来,我主要精力都放在电视上,将过去的一些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现实情况就这样,靠评书很难发展。

  真正的历史不吸引人

  《乱世枭雄》200多万字,完全靠打腹稿完成,这次为了出版才整理成文字。打腹稿是评书演员的基本功,干我们这行,文字的东西必须背下来才行,否则不扎实。

  打腹稿很辛苦,最累的一次,是当年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为北京电视台录节目,一天5集,2.5个小时,上午录完音,下午、晚上想下期的故事,脑子始终在转,一边跟别人说话,一边还在想情节,晚上躺在床上都在想,只有站到话筒前才不想。

  历史本身很枯燥,并不吸引人,艺术加工后的历史才吸引人,关键看你编得是否合情合理,《三国演义》只是本小说,可读者却将它看成是正史,反而不关注《三国志》里写了什么。

  口头文学创作比的是道行

  口头文学创作的好坏,看经验积累,只有阅历增长了,知识提升了,才能做到有血有肉。没这个过程,就算你是神童,基本功扎实,也无法创作出来真正的好东西,只能流于形式。总之,这不能靠聪明,要靠道行。

  《乱世枭雄》前后创作了20多年,此前我就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看了很多资料,1978年我落实政策重返舞台后,想说这个,却不敢说,因为不成形,我扎进辽宁图书馆、辽宁大学历史系图书馆,边看边创作,直到1992年才开始录制,评书不是长嘴就能说的,要想明白人物怎么打动人,故事怎么吸引人,还不能无边无沿,必须贴谱。

  创作的辛苦之外,还要经过这样那样的审查,特别麻烦,现在年轻人捡现成的,那就容易多了。 陈辉/文

  晨报追问

  单田芳评点张作霖

  问:您为什么要写张作霖这么一个负面人物呢?

  答:我不同意这种分法,你说谁算正面人物,谁算负面人物?李世民被冠名为好人,可他又是唐王朝的统治者,不同样是压迫人民吗?只不过是手腕更高明一些罢了。用好人、坏人分类,太简单点儿了。张作霖是个争议人物,究竟如何,许多问题还没形成定论。

  问:很多人认为张作霖是个无恶不作的“胡子”(土匪的意思),您怎么看?

  答:我查了许多资料,没看到他当“胡子”的确凿证据。有材料说他确实上过山,土匪们绑票后,他负责看守,可他于心不忍,犯了“山规”,遭到训斥,一气之下逃走了,前后不到3个月。很多人说张作霖是土匪,其实是误会,日俄战争期间,东三省治安混乱,土匪到处掠夺,那时张作霖刚从军队跑回来,手里有枪,地方百姓便凑了钱,让他出面成立了保险队。为了保一方平安,张作霖不得不和一些土匪搞好关系,还拜了把子,久而久之,他也被人们看成是大土匪。

  问:张作霖曾倚靠日本人势力,被人们称为汉奸,这是否属实?

  答:这确实是事实,张作霖也确实做了一些错事,但是不是汉奸,学术界还有争论,因为在一些关系到民族利益的原则问题上,他还是有所坚持的,表面上答应日本人,却在暗中作梗。由于他不配合,日本人早有除掉他之意,最终在皇姑屯制造了爆炸事件。

  问:您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是什么?

  答:在东北民间,关于张作霖的传说非常多,有的是真的,有的是编的,小时候,外祖父给我讲过很多,我特别爱听,我想,既然自己爱听,那么广大的听众也一样会爱听。

  问:为何会有这么多关于张作霖的传说?

  答:张作霖出身穷苦人家,能在乱世中独霸一方,不是件容易事。我想,他的传说能流传开来,因为大家觉得他是个爷们儿,够人物,撂地上能摔三瓣,有东北汉子的剽悍劲儿。

  问:写张作霖,您不担心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吗?

  答:当时也没想那么多,我这个也不是给张作霖评功摆好,就事论事,讲一个有趣的历史人物而已,我也做不了评价,该怎么看,大家自己决定。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