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历史文化背景中的废墟美学

2013年05月24日 14:19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书名: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作者:巫鸿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来颖燕

  一页页地读下去,我常常惊叹于,书中所涉的诸多实例之前我早已熟知,却不想竟能有这样一番解读。

  精彩的理论著述似乎总难兼顾理论深度和好看程度的两全,但这本《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是个例外。单就书名而言,以“废墟”的意象作为切入的角度够小,而副标题所透露的宏观目标够大,于是,“管窥蠡测”的乐趣和惊喜便贯穿了整个阅读过程。

  这是著名美术史家巫鸿的最新力作。提及“废墟”会让人联想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实体或是观念上的元素,而作者眼中的“废墟”却有着更深的意蕴。他在前言中说道:“对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废墟’的研究不仅希望辨识出一个地域性另类历史,更关键的是要承认不同文化和艺术传统中关于废墟的异质性观念和特殊再现模式的存在。”可见,作者是意欲在全球语境中以中国“废墟”的观念及其视觉表达形式的流变作为切入来考察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

  而作者思考的角度之新和视野之广,从全书的谋篇就可见一斑。

  全书分为三章:首章“废墟的内化: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讨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废墟概念”, 比如在中国语言系统中“丘”与“墟”的差异、怀古诗画中的碑与枯树;第二章“废墟的诞生:创造现代中国的一种视觉文化”则从发生学的角度讨论了19到20世纪出现的对于废墟的再现模式,比如西方画家和摄影师的创作如何为全球的观者提供了一种对于中国本土的废墟的新观感,以及与此相关的技术乃至政治因素;最后一章“过去与未来之间:当代废墟美学中的瞬间”则聚焦于当下对于“废墟”的新看法,提出了诸多有趣的话题,比如,“为什么‘文革’之后的前卫艺术家和先锋诗人再次被往日的战争废墟吸引?”、“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对城市废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感叹于作者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细腻的感受力。因为在逻辑上,他明确地立足于呈现具有中国特有文化意味的“废墟”的多重意义,但又以西方的艺术为参照背景,使得整部著述层层递进,条分缕析。同时,这样庞大严谨的体系并不显得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虚干涩,因为作者是从自我的直观感受出发,以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为基础,选取了诸多富有意趣而耐人寻味的个案和话题,这就让这本理论著作显出非同一般的扎实和生动——

  在中国大量的怀古诗画中,充满着对于“废墟”的瞩目,却鲜有直接描绘“废墟”或是某人注视“废墟”的场面,这迥异于西方在表现“废墟”时直接刻画建筑残骸的传统,因为这些诗画“不是通过可见可触的废墟残骸来引发观者心灵或情感的激荡……激发情思的是观者对这个空间的记忆和领悟”;拓片其实是“碑帖”的遗物,它“见证了一个把碑带回当下的持续努力——复活其历史意义并将其重新植入当下的文化潮流”;被毁之后的圆明园废墟不仅和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有关,更是一座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纪念碑;电影《小城之春》中的建筑——城墙和戴宅其实“不仅仅提供了故事的场景,而是积极地互动,构成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细腻对话”……

  一页页地读下去,我常常惊叹于,书中所涉及的诸多实例之前我早已熟知,却不想竟能有这样一番解读。而经作者的笔墨提点,一下子激活了我脑海中与之相关的背景图示——譬如台湾学者李霖灿在提及马麟的《夕阳山水图》时将画中只一抹夕阳的画法与西方画晚霞时习惯将霞光布满画面作比较,得出东西方文化“一个是适可而止有余不尽,一个是追求完美死而后已”,这不正与巫鸿所说的东西方在“废墟”的视觉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异曲同工吗?还有宗白华等人所致力研究的中国艺术的“空灵”以及对于“虚室生白”的阐发,更可作为书中多处个案和理念的注脚。

  本雅明说:“讲故事的人所讲述的取自经验——亲身经验或别人转述的经验,他又使之成为听他的故事的人的经验。”虽然这是本雅明在谈及故事和小说的差异时的论点,但他对于“故事”的看法倒意外地契合了我对这本《废墟的故事》的感觉——巫鸿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废墟”的故事,却带领我们走进了一扇意趣盎然的艺术理论之门,调动了我们既往对于“废墟”的“经验”,更引领着我们不断丰满这个故事。于是,“废墟”的故事没有“结尾”,却也因此更加耐人寻味。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