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蒙古国交响乐团来华演出 高调秀出“蒙古范儿”

2013年07月02日 01: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呼和浩特7月2日电 (乌瑶)1日晚,蒙古国国家民族交响乐团来内蒙古演出。整整150分钟的时间里,来自蒙古国的120余味艺术家们为中国观众带来一场“蒙味十足”的交响音乐会。

  演出一开场,乐团成员们身着传统民族服饰,戴着高高尖尖的帽子,脚蹬马靴,怀抱乐器鱼贯入场。有的乐器上还被系上了哈达。不得不说的是,演出过程中,团员们一共换了两身衣服。上半场是洁白的蒙古袍子,下半场换成了宝蓝色的蒙古袍子,象征着蒙古文化中的蓝天白云。

  记者在现场发现,该乐团与其他国家的交响乐团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的乐器。像大提琴、钢琴等难觅其踪。在最靠近观众的头两排乐手手中全部都是马头琴,在舞台右侧后方,则是站着拉“巨型马头琴”(与大提琴个头差不多)的乐手们,乐团的后排则还有其他民族乐器。

  青·巴特尔(音译)在蒙古国交响乐团已经六年了,牛角号是他的拿手乐器。他通过翻译告诉记者,蒙古国交响乐团与其他国家的乐团有很大区别,我们大部分的演奏乐器都是“特色”,别的国家都没有的。

  像在现场演绎的蒙古国著名交响乐曲《大迁徙》中,使用了马头琴、长调、呼麦、潮尔、吹胡、舌胡、伊克勒、鹿哨等民族乐器,在配合以自十三世纪就形成的合奏传统,把观众一下子就带到了厚重的蒙古历史中。

  演出进行了整整两个半小时,曲曲都荡漾在马头琴的悠扬旋律中。除了《我的故乡,我的骏马》、《苏醒的草原》、《美丽的家园》等优秀的蒙古国本土优秀交响乐曲外,不少中外经典都被改编成马头琴的版本。像马头琴版本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斯维里多夫的《三套马车》、还有中国经典《蝴蝶双飞》等曲目,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在演绎舒伯特的《圣母颂》时,竟然是以马头琴为背景,用呼麦“呼”出来的,令现场观众赞叹不已。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马头琴的声音别的乐器是不能仿制的代替的,马头琴的声音是表达蒙古人的内心世界,那么多的曲子都是传载着蒙古人的内心文化。”观众宝荣激动地告诉记者。(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