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庆忠县发现明代冶锌遗址 出产锌锭或用来铸铜钱

2013年07月05日 09:15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0)

  忠县洋渡镇发掘出距今500多年的冶锌遗址。 重庆晨报记者 许恢毅 摄

  昨日,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介绍,考古人员在忠县洋渡镇发现了明代冶锌遗址,距今有500年的历史。这也是三峡库区目前考古发掘出的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冶锌遗址。

  考古专家介绍,这个冶锌遗址是继丰都、石柱冶锌遗址发掘出土之后,我市出土的第三处大型冶锌遗址。发掘现场占地1万余平方米,初步推断有十余个大型的冶锌炉存在。

  遗址内还发现一座保存完整的冶锌炉,也让专家们从实物上看到了明代典籍《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冶锌工具。

  这个遗址与此前在丰都、石柱发现的冶锌遗址,共同构成了三峡冶锌遗址群。今年,丰都、石柱冶锌遗址群已经获批成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专家分析,这些冶锌遗址相继发掘出土,进一步表明中国冶锌技术并非从国外传播进来,而是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轨迹。在世界其他区域的冶锌技术发展的时候,中国古代的冶锌技术也已成熟。

  同时,三峡冶锌遗址群对探寻三峡地区,乃至我国的冶锌技术的产生、发展、工艺特征,以及产生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透过对冶锌行业的生产力规模状况的揭示,也为了解三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中国古人冶炼出的锌,不仅仅被用在了国内,还曾经远销欧洲。

  史料记载,1745年,东印度公司的船在瑞典海岸沉没,船上运载的货物就是中国的锌,其纯度达到了98%。

  揭秘>

  每到退水时,河滩上总会捡到“药罐子”,那是什么?

  那是明代人用来冶锌的

  忠县洋渡镇冶锌遗址的发掘现场,每到退水的时候,河滩上总是会拾到一些“药罐子”,这些肚子大、两头尖的黑罐子里坑坑洼洼挂满石渣。

  现场有一堵一人高,数米长的蜂窝状土墙。好好的土墙上为什么会密密麻麻地“长满”了黑洞。仔细看去,原来这堵墙是由数百个罐口朝外的空罐堆积而成。

  “它们就是500多年前古人炼锌时废弃的罐子,一层层叠起来,就成了现在的样子。”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杨爱民说。

  距离这堵罐墙两米的地方,我国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冶锌炉窑已经被完整地发掘出土。“在附近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这样的炉子还有十几个,这块台地成为了我国目前考古出土的面积最大的冶锌遗址。”杨爱民说。

  明代冶锌炉究竟像什么样?他们如何冶炼出锌锭?  

  一个大罐子炼薄薄一层锌

  上个月之前,完整的明代冶锌炉究竟长什么样,考古专家们只能根据发掘出土的残存炉窑和史料推论。而现在,明代炉窑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在了全国考古专家们的面前。

  指着仅仅有半米多高的一排石栅栏,杨爱民说,这就是明代人用于冶锌的炉子。这么不起眼的石栅栏就能生产出被称为最难冶炼的锌?为什么锌最难冶炼?考古专家说,在古代金属状锌的获得比铜、铁、锡、铅要晚得多。这是由于炭和锌矿共热时,温度很快高达1000℃以上,而金属锌的沸点是906℃,很快成为蒸气状态,随烟散失,不易察觉。只有当人们掌握了冷凝气体的方法后,锌锭才有可能被获得。

  根据考古发掘时发现的遗物,专家们复原了先民们冶锌的全过程(详见制图)。

  “别看冶锌罐子大,一个罐子能冶炼出的锌,也只有薄薄的一层而已。”杨爱民说。

  冶锌遗址中,为什么找不到一块冶炼出的锌锭?

  锌锭一出产就用小船运走

  杨爱民说,在明代,锌锭和盐铁一样,被作为严控产品,牢牢控制在官府手中。为了保证冶炼顺利,每一个冶锌炉,都配有专门的冶锌技术工人,他们不仅要负责照看炉火,还要按照掌握的知识,给每个冶炼罐内按照比例放进矿石和媒介物。

  为了保证冶炼出的锌锭安全,当时的官府还配备有专门的官兵,日夜守护冶锌的作坊。“这些锌锭只要一出产,就会被搬上江边的小船,被专人押运至官府指定的地点存放。”

  虽然冶锌遗址在我市陆续出土,但在这些冶锌遗址中,专家们却没有找到一块冶炼出的锌锭。

  为什么有原料,有工具,却偏偏没有成品呢?杨爱民说,初步推测一方面可能是时隔久远,锌锭在漫长的岁月里流失不见;但最大的可能还是作坊在废弃之时,工人们已经将所有的成品全部运走,一个没剩下。

  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将作坊建在距离锌矿较远的河滩上?

  便于产品运输,利用江风冷却

  除了没有发现锌锭,考古工作者们在这个遗址附近也没有发现锌矿。杨爱民说,距离这里最近的锌矿,在如今丰都和石柱交界的七曜山上。

  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将作坊建在距离锌矿如此之远的河滩上?杨爱民说,这与当时作坊主的考量有关,“当时的作坊选址和现在我们工厂选址差不多,都要考虑运输、交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作坊离江这么近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方便冶炼用的原材料和矿石,能够便捷地沿江运送到作坊之中。炼出的产品,也能通过水路运往周边地区。”除此之外,长江上的江风也能减少工人的劳动,江风成了作坊的免费“鼓风机”。

  

  冶炼出来的锌锭,用来做什么?

  很可能是用来生产铜钱

  古人如此大规模冶炼锌锭,而且把控如此严格,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杨爱民说,这些锌锭极有可能是被运往当时的制钱作坊,用于生产铜钱。

  原来,锌能与多种有色金属制成合金,其中最主要的是与铜、锡、铅等组成的黄铜。而在明代,黄铜是制钱的主要原材料。“明代人使用的铜钱主要由黄铜制成。”

  黄铜一词专指铜锌合金,则始于明代,其记载见于《明会典》:“嘉靖中则例,通宝钱六百万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我国最早用黄铜铸钱开始于明嘉靖年间。

  通过对明代铜钱成分的分析,发现《明会典》中所说的黄铜铸钱出现较其它几种铜合金晚很多,这是因为黄铜中金属锌的获得比较困难。

  但是,锌锭仅仅是为了铸钱而生产的吗?这个谜底,只有留待未来新的考古发掘来揭开。

  古人炼锌过程

  装料 首先将脱硫后的氧化锌矿砂、媒介物按一定比例盛入反应罐内。从罐肩部上接冷凝室,再加盖密封。

  烧炼  将反应罐放于炉栅内,用泥加固,在四周放置煤饼,最后在炉栅内放入柴薪、木炭进行烧炼。

  冷凝  当炉内温度达到一定时候,反应罐内的锌矿与煤发生化学反应,还原出气态锌,锌蒸气通过冷凝窝的小孔上升至冷凝区冷却,冷凝窝盛接液态单质锌。

  成品 最后待液态单质锌冷却后打破反应罐,取出锌块。

  新闻链接>

  丰都石柱

  明代冶锌遗址群入选国保

  2006年,丰都石柱明代冶锌遗址群被发现,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冶锌遗址群。今年这个遗址群入选了第七批“国保”单位。

  考古专家介绍,1994年,为配合三峡水库淹没区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丰都县庙背后村进行了小面积试掘。试掘中,考古队员们发现了冶炼罐、炉渣、炉灰等遗物,并确定它们为冶炼堆积物。

  200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庙背后村进行正式发掘。出土物经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检测后,专家一致确认,庙背后村就是一处冶锌遗址所在地。随后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专家们认定:丰都县境内有着当时明代中晚期分布密集、规模巨大的冶锌遗址群。

  根据发掘的遗物,专家们复原了丰都明代先民们冶锌的全过程,并将它复制到三峡博物馆进行展示。

  本版文/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