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五音戏历久弥新三百年 得名源自表演大师邓洪山

2013年07月05日 13:4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记者 宁昊然

  《王小赶脚》在戏迷中颇具名气,但大多数人知道的是吕剧《王小赶脚》,这部戏甚至被认为是吕剧的山之作。殊不知,《王小赶脚》原是五音戏的经典剧目,后被吕剧、评剧、豫剧等诸多戏种改编。近日,记者在淄博市采访时发现,五音戏在鲁中地区仍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专业五音戏表演团体,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一直在为五音戏的传承不懈努力。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严冬送戏下乡,吸引众多群众观看,有的甚至抱着棉被“坚守”。

  被誉为“北方越剧”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有着近300年的历史。五音戏的得名源自于五音戏表演大师邓洪山(艺名“鲜樱桃”)。1935年,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先生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百代公司在他的唱片上著上了“五音泰斗”4个字,五音戏便由此定名。

  “和山东梆子等山东地方戏高亢激昂的唱腔不同,五音戏清新淡雅,唱腔柔美动听,素有‘北方越剧’之称。”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院长马光舜介绍。“虽然五音戏在淄博地区较为流行,但是它发源于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

  “五音戏多以家庭伦理道德和女性生活状态为主题,极易引起女性观众的共鸣。因此五音戏有‘拴老婆橛子’之称。代表性传统剧目有《亲家婆顶嘴》》、《拐磨子》、《王小赶脚》等。”马光舜告诉记者。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淄博市五音剧团,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先生为第一任团长。邓洪山先生毕生致力于五音戏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塑造了无数动人的舞台艺术形象,曾多次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同台演出并切磋技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是五音戏的奠基人。“可以说,没有邓洪山先生就没有五音戏。”马光舜说,“先生年过八旬还收徒传艺。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霍俊萍、吕凤琴都是邓先生的弟子。”

  “文革”期间,剧团被迫解散,演职人员全部改行。直到“四人帮”倒台后,五音剧团才重新恢复了建制,于1998年更名为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一直延续到现在。2006年,五音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精品剧目唱向全国

  多年来,五音戏剧院始终以“知识办院,出人出戏出效益”为发展方向,坚持“创作是立院之本,演出是生存之本,人才是强院之本”的办院理念,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据了解,近年创作的剧目中精品不断涌现。现代戏《腊八姐》连续3年获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第一名、中宣部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2004年,3个传统小戏《拐磨子》、《王小赶脚》、《亲家婆顶嘴》分获中国剧协国际小戏艺术节金奖、银奖;2007年、2008年,第七部聊斋系列戏《云翠仙》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五音戏的迅速发展与淄博当地浓郁的聊斋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以《聊斋志异》为基础创作排演了7个“聊斋戏”系列剧目。2001年,五音戏的6个“聊斋”系列剧联合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2年,为备战“十艺节”,相继推出新编传统五音戏《换魂记》、《云翠仙》两台大戏。

  携精品剧目,五音戏剧院频频亮相全国重大节庆活动。2007年6月,纪念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淄博五音戏剧院进京参加文化部在政协礼堂举办的全国珍稀剧种展演。2008年奥运会期间,又参加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的“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连续演出6场,广受观众欢迎。

  另外,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霍俊萍于1988年和2002年分别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演员吕凤琴2009年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走特色保护之路

  作为五音戏的保护传承单位,剧院一直不停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剧院副院长毕金奎认为,任何艺术的发展都需要更新理念。“‘鲜樱桃’为什么能和四大名旦关系那么好?大师们总是在不断地切磋技艺。戏曲是包罗万象的艺术,固步自封是不行的。”

  “如何才能保护传统戏曲?只是一个剧团、一些演员、一套乐器像空架子一样摆着是没什么用的。五音戏的传统戏就那么几出,唱来唱去得不到什么发展不说,还可能会萎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我们就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创新。”毕金奎说。

  据了解,剧院策划发行的五音戏唱腔唱段专辑《五音神韵》和经典剧目专辑《亲家婆顶嘴》,就是在传统五音戏音乐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迷笛音乐和交响乐伴奏手法,突破了五音戏音乐的传统模式。另外,五音戏剧院还尝试五音戏歌、五音戏歌伴舞等多种形式的大型节目创作演出,创编了《人杰地灵好淄博》、《彩虹明珠》、《沂蒙情怀》、《咏梅》、《动车从俺家乡过》等节目。这些新创作的节目让人耳目一新。

  然而,演员队伍断档、创作人才稀缺也是五音戏和其他小剧种面临的共同难题。据介绍,淄博五音戏剧院现有年轻演员20多名,再大一些就是45岁左右的演员,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态。在创作上,剧院从事专职音乐创作的只有毕金奎一人。舞美、灯光力量也相对薄弱。

  近年来,山东省在戏曲人才的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例如青年演员拜老艺术家为师,加快培养各剧种尖子人才;举办各种学习班,积极开展戏曲人才在职培训等。这些工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断层的难题。毕金奎认为,专门学习五音戏的演员较少,前些年有一批演员是从其他地方院团的吕剧等剧种转行的。如果剧院能和专业戏剧学校联合培养人才,或许能更好地摆脱五音戏后继乏人的困境。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