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魏官员宋世景依靠群众正官风 建群众反腐机制

2013年07月19日 10:29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赵炎:文史专栏作家,著有《零碎历史风情》、《就在历史拐弯处》等。

  有道是“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会对反腐工作带来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效果。

  反腐倡廉乃民心所向,可在具体操作上,到底是靠制度,还是靠群众,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对此,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官员宋世景用自己的多年实践,给出了精彩答案。

  据《魏书·良吏传》载,宋世景似乎生来就有“律政”的天赋,打小“博览群言,尤精经义”,就连举秀才,也是凭“对策”被录取的。进入官场后,从“法曹行参军”干起,先后做过尚书台祠部郎、行台郎等职,祠部郎负责制定律法,行台郎类似于巡查官,代表尚书台督察地方,都是“律政”活儿。

  宋世景刚开始也相信制度及职能反腐,他一方面争取朝中重臣支持,左仆射源怀、右仆射高肇、吏部尚书中山王英等都是他的支持者;另一方面,他“夙勤不怠,兼领数曹”,修订健全律法,向官民申明刑理,平反冤狱,决断疑狱,书判无不通晓流畅。

  在行台郎任上,他曾“巡察州镇十有余所,黜陟赏罚莫不咸允”。为此受到左仆射(宰相)源怀的器重,并向魏世宗大力推荐:“宋世景文武才略,当今寡俦,清平忠直,亦少其比。陛下若任之以机要,终不减李冲(魏初名臣)也。”魏世宗也表示首肯:“朕亦闻之。”

  尽管如此,宋世景自己却在反省制度及职能反腐的效果,从他后来任职荥阳太守期间一改过去的律政风格看,他显然从实践中汲取了教训。

  什么教训?史书上没有说,但我们可以推测。

  比如古代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漏洞在所难免,腐败分子有空子可钻。职能部门反腐,存在官位大小、人情世故等因素,比如对同级别的腐败就不敢管、管不了,找上级又远水救不了近火,且有官官相护、狼狈为奸等官场陋习等,很难达到预期的反腐目的。

  到了荥阳后,宋世景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是打“老虎”,消弭群众不敢“鸡蛋碰石头”的畏惧心理。

  当地郑氏家族是一方豪强,后台也硬,济州府刺史郑尚即出自这个家族,所以,郑家横行乡里,多有不法。郑尚的弟弟郑远庆任苑陵县令,收受贿赂,群众深受其害。

  宋世景甫到任,就把郑远庆叫到官衙对他说:“你以前的事,我可以既往不咎,从今日开始,你给我规矩点,若再犯法,我绝不会不管不问。”但郑远庆胆大妄为,不听宋世景的警告,依然我行我素。宋世景于是下决心拘捕郑远庆,不想消息走漏,郑远庆闻报丧胆,弃官外逃。经此一事,荥阳“僚属畏威,莫不改肃”,官风为之清正起来,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其次是建立群众反腐机制,确保群众依法有序地参与。

  史料上说,宋世景在荥阳,几乎寸步不离官衙,整日处理政务,非常勤奋。下属和群众来找他反映情况或举报贪官污吏,随到随见,不分早晚白昼,且和颜悦色,态度极为诚恳。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意识到对举报人采取保护措施,“屏人密语”,免去被打击报复的担忧。

  群众反腐机制的建立,与制度、法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使得制度反腐更显威力。民间大事小情,无分巨细,宋世景都知道,“发奸伏,有若神明”。

  有个小官因为休假,回来后吃请,鸡肉猪肉上了一桌子;还有个小官出去办差,收了人家一顶帽子,吃了人家两只鸡。这些人情往来的事儿,看上去算不了什么,也颇有隐蔽性。但在宋世景那儿行不通,他的群众反腐机制特别管用,百姓事无巨细都要向他举报的,官员的一举一动都瞒不了他。

  宋世景认为,鸡毛蒜皮无小事,必须加以惩戒,他虎着脸训斥道:“汝何敢食甲乙鸡豚,取丙丁之帽!”两位小官被彻底吓倒了,赶紧叩头服罪。“于是上下震悚,莫敢犯禁”。

  讨论反腐倡廉,光靠官对官的内部监督,光靠惩治部分贪腐官员以儆效尤,肯定是不够的。

  制度反腐固然必要,但切不可小觑了群众反腐的震慑作用。有道是“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会对反腐工作带来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效果。

  宋世景的反腐实践,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赵炎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