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诗人化铁:中国守城士兵骸骨被砌进南京城墙

2013年07月22日 11:02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南京明城墙中华门段。上世纪50年代,化铁曾在中华门至水西门段的城墙工地干活 资料图片

诗人化铁 现代快报记者 郑文静 摄

  (左起前排)罗洛、化铁、(左起后排)罗飞、庄涌、梅志、阿垅,1949年10月在上海万国公墓为鲁迅先生扫墓 资料图片

  城墙,承载了许多南京人的记忆。有人记得童年时在那里玩耍的快乐,有人记得青年时参加义务劳动拆城砖的唏嘘,还有很多人每天上下班都从城墙下经过,欣赏它的美丽。著名诗人化铁,也有一段关于城墙的回忆,那是1958年,因生活所迫参加了拆城队伍的他,在城墙砖下发现了南京沦陷后,被砌进城墙之中的中国守城军人的钢盔和骸骨。

  少年成名的“七月派诗人”,1946年来到南京从此生根

  化铁,原名刘德馨,1925年农历8月18日出生于湖北武汉。他出生后几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寡母独自将他抚养成人。当时,他们家对面就是全市最大的图书馆,年幼时的化铁,在那里读了不少书,有《三国》《聊斋》,也有《茶花女》,不过他最喜爱的还是唐诗宋词。

  抗战爆发后,日军步步逼近,武汉的人们争先恐后搭乘轮船逃往长江上游的城市。

  逃难途中,14岁的化铁与家人失散,独自到了重庆。独来独往的他为了挣一口饭吃,早早开始打工,半工半读供自己上学。期间,他结识了路翎、阿垅以及复旦大学一些很有才华的学生,几乎读完了苏俄英法美的小说、诗歌和文艺理论,它们改变他的人生走向。

  日军飞机无休止的轰炸、防空洞里浑浊的空气和不断死去的同胞,都在他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怀着赤子之心写下的《暴雷雨岸然轰轰而至》《请让我也来纪念我的母亲》等诗作在《希望》杂志上发表,赢得了很多赞赏,由此成为“七月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也因此结识了著名文人胡风。

  1944年,化铁进入重庆国民政府的中央气象局工作。1946年,一条大船满载着整个气象局的工作人员顺流而下,迁回南京,而诗人化铁,也开始在南京落地生根。

  为了养活刚出世的女儿,化铁报名参加拆城墙

  在南京,化铁见到了气势雄浑的明城墙,让他没想到的是,几年后,明城墙就迎来了命运的关口。那是1955年到1964年期间,有人提议拆除城墙,也有人认为城墙拆不得,一直争论不下。1956年9月,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朱偰在《新华日报》上发文,公开反对任意拆城,随后被打成“右派”。

  最终,由于一处年久失修的城墙坍塌导致居民死亡并且很多单位急需砖石建材等原因,拆城墙的运动还是开始了。

  中华门段城墙也在这一次的被拆之列。当时南京市工务局会同市房地局、公安局、卫生局、园林处等单位,共同派员组成了“中华门拆城临时工程处”。这个临时单位有编制的管理人员大约有30名,工人大约500名,其中中华门工地约100人,太平门工地约120人。化铁隶属于中华门工地,不过并没有编制,只是一个临时工。

  自从1955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捕后,化铁就被开除了公职,之后几十年一直靠做临时劳动养家糊口,艰难度日。他做过装卸工,在火车站为整车皮的煤炭、盐巴装卸;做过金笔厂的笔坯压制工;做过浴室里的沙发修理工;还有菜场里的拖菜工……

  1958年,化铁家从城北搬到城南,住在上江考棚的一个大杂院里。为了养活刚出世的女儿还有仍在医院里的妻子,他咬咬牙,报名参加了内心并不赞成的拆城队伍。

  城墙砖下露出抗日将士的骸骨,还有钢盔和弯曲的刺刀

  在参与拆城墙的那段日子,化铁每天早早上工,地点就在中华门到水西门段城墙的顶面上。等大工尖锄撬起城砖后,就把城砖摞成一堆,搬运到城墙边,顺着城墙边搭着的滑梯,把城砖滑下去。古代城砖的黏结剂是用糯米汁和着桐油和石灰做的,对皮肤有腐蚀性。时间一长,化铁手指上的肉被腐蚀掉了,露出里面的白骨。化铁顾不上,他只知道自己必须拼命干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家人不饿肚子。

  化铁是那支拆城队伍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人,除了平时的体力活,队里的文件、报告、新闻稿什么都交给了他来写。写的时候,他常常会在心里感慨:“城墙真是结实,虽然经过了六百年的风吹雨淋,仍旧这样坚固,我们拆了这么久,也只拆了一小部分。这样的城墙,究竟是怎样建起来的,城墙上的砖,又是怎样一块块砌上去的呢?”

  不久,在工地上的一处城墙砖下,他和工友们发掘出了钢盔、弯曲的刺刀、水壶、枪支,还有一具骸骨。从钢盔和尸骨的衣着上看,这应该是南京保卫战期间守备南京城的中国战士。他为什么会在这里?他经历了什么,他的骸骨又经历了什么?化铁无从得知。

  之后的几十年,生活的困苦一直没有磨平化铁心中的疑问。终于,上世纪90年代,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一次诗会上,他从明城墙专家杨国庆那里得到了答案:1938到1939年伪维新政府曾经维修过因战火损毁的中华门段城墙,当年他看到的骸骨应该是那时被砌进了城墙。

  2000年,在南京大屠杀63周年之际,化铁重新拿起了诗人的笔,为那具骸骨,为在抗日战战争中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写了一首名为《不朽的城墙》的诗。被收录在祭奠南京大屠杀三十万遇难同胞诗歌专辑《不屈的城墙》(2001年沈阳出版社出版)中,成为该诗集收录的第一首诗。

  真相大白

  中国守城士兵的骸骨为何被砌进城墙

  据《南京城墙志》记载,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中,南京城墙被战火损毁严重,“在事变时被炮火轰毁甚巨,许多地段城墙被炸塌,城楼和城门被焚毁。”

  南京沦陷后,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行政院院长”梁鸿志下令,对部分城墙“战绩保存,不必修理”。虽然后来迫于舆论压力和战事需要,伪维新政府对部分城墙进行了加固维修,质量却十分低劣,事故频出。

  比如,《南京城墙志》的记载,1938年10月17日至1939年3月,伪维新政府按照计划先后修复了南京城墙的光华门东南段、中华门东侧及中华门西南段等处城墙。这些城墙段,都是在南京保卫战中被战火损毁的部分。

  其中,光华门段城墙,质量太差,因为下了一场雨,验收当天当着验收人员面坍塌了。民国二十八年(1939)2月的一份工作报告有对此事的描述:“此墙身修筑部分上实下虚,石灰浆成分较黄沙少,已失去凝坚性,加之二三十米达,高墙本身重量压力式甚危险……忽于十九日大雨,该段墙身全部坍塌……”如此重的大事故,负责该段的工程技师竹华筠事后居然仅受到当局“记小过一次”的处罚,后重新修缮时,伪维新政府仍想派他负责,而他居然提出要每天多给2元钱的车马费才肯复工。

  同一时期维修的中华门段城墙,虽然没有坍塌,质量却也很糟糕。原本遗留在城墙上的抗日将士的骸骨,无人收殓,被直接砌进了正在维修的城墙中。直到1958年,在南京拆城墙时期被包括化铁在内的工人发掘出来,真相才大白于天下。(现代快报记者 郑文静)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