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杨绛对文学的敬畏

2013年07月22日 14:0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杨绛画像 高莽作

  ◎ 谢中卿

  7月17日,是著名学者和作家杨绛先生102岁寿诞,八卷本的《杨绛文集》纪念平装版也在此之际面世。这位毕生从事文学研究和写作,出版过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写与杂忆》,翻译过《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经典名著的著名作家和学者,虚怀若谷地告诉记者说:“我不是专业作家,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对于新出版的《杨绛文集》,杨绛先生更是抱着一种审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杨绛先生坦言说:“全部文章,经过整理,去掉了一部分。其中,不及格的作品,改不好的作品,全部删弃。文章扬人之恶,也删。因为可恶的行为固然应该‘鸣鼓而攻’,但一经揭发,当事者反复掩饰,足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待人还当谨守忠恕之道。”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如蝇逐臭的时代,像杨绛先生这样视名利如浮云,对文学始终抱着一种敬畏之心,谨守忠恕之道的著名作家和学者无疑是凤毛麟角。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当今的文坛,某些著名作家内心的浮躁和对金钱的崇拜,简直就像洪水猛兽一样无法抑制。有的作家尽管已经文思枯竭,却始终不甘寂寞,总是在挖空心思地不断透支自己的名气,甚至像与运动员赛跑一样,拼命赶写小说和出书;像赶集一样,四处参加书商们的新书发布会。有的著名诗人在写作中常常采取移花接木的方式,将别人的作品顺手牵羊进自己的作品中。有的作家凭借其数十年来在文坛上集聚的名气和特殊的地位,在其传记中不但没有丝毫的忠恕之心,而是睚眦必报,总是忘不了对自己的同行进行贬损,对和自己有过过节的人进行人身攻击。仿佛自己的脑子才是天下最聪明的大脑,其作品永远都是中国文学的精品。有的作家甚至不惜将几十年前创作的,几乎报废的作品匆匆修改,就滥竽充数,在书商们的怂恿和文学批评家们天花乱坠的吹捧之下就草率出版。这样的作品,虽然在一哄而上的研讨会上“好评如潮”,但却立即遭到了一些文学批评家和学者的有力反拨。

  与杨绛先生对文学的敬畏相比,我们有理由相信,坚持对自己的作品反复修改,对不及格和改不好的作品,全部删弃的杨绛先生才是值得我们内心敬佩的作家。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能够流传下去,经受住岁月的考验,并不在于其出版了多少万字的作品,受到过多少文学批评家的吹捧。因为,最好的批评家并不是那些常常出现在各种研讨会上溜须拍马的吹捧专业户,而是公正无私的时间。它会在岁月的流逝中,一言不发地就将那些红极一时的著名作家的平庸之作无情地扔进垃圾箱。在写作时欲望太多,将写作当成谋取名利的手段,可说是当今文坛许多作家的通病。只要有书商愿意出版,某些作家就不管什么文字都敢拿出来出版,并且自欺欺人地将自己稀松平常的作品大肆吹捧一番,继而在书商和媒体的疯狂炒作中自鸣得意地名利双收。对于这些作家来说,名利就像是兴奋剂,他们越是吸食,就越是上瘾,以致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而像曹雪芹那样,即便是在衣食堪忧的情况下,仍然是数易其稿,坚持十年,将最好的文字留给读者的伟大作家,在当今的中国文坛几乎成为了绝响。

  在笔者看来,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生前对其画作的态度,与当今许多作家们对于名利的过分追求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曾有“中国最贵画家”之说的吴冠中,哪怕是随手在纸上乱涂几笔,都可以迅速变成滚滚的钞票。吴冠中先生一生上演了多次被誉为美谈的烧画事件。20世纪50年代,吴冠中创作了一组井冈山风景画,后来他感到不满意,便将其烧毁。1966年“文革”初期,吴冠中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张作品全部烧掉。1991年9月,他在整理家中的藏画时,又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也统统全部毁掉。烧画就犹如烧钱,当今还有几位著名作家能够像吴冠中烧画那样,将自己曾经费尽心血,但确实是平庸的作品一举烧掉呢?我们常说,当代文学缺乏经典之作,这可说是与我们的许多作家对于文学缺乏敬畏有关。

  杨绛先生在其文集中写道:“我当初选读文科,是有志遍读中外好小说,悟得创作小说的艺术,并助我写出好小说。但至年事已高,才写出一部不够长的长篇小说;年过八十,决意不写小说。至于创作小说的艺术,虽然我读过的小说不算少,却未敢写出正式文章,只在学术论文里,谈到些零星的心得。锺书曾推许我写小说能无中生有。的确,我写的小说,各色人物都由我头脑里孕育出来,故事由人物自然构成。有几个短篇我曾再三改写。但我的全部小说,还在试笔学写阶段,只好自愧有志无成,此生休矣。”一个经历了百年历史和文字淬炼的著名学者和作家,在走到人生边缘的时候,依然对文学怀着无比的敬畏,对其作品进行反复的修改,孜孜以求。这诚如杨绛先生所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