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革中江青为何夸姚文元是"无产阶级的金棍子"

2013年08月08日 11:18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1931年姚文元生于浙江省诸暨县姚公埠。其父姚蓬子曾是三十年代上海的左翼作家,参加过中国共产党,后来在《中央日报》上发表《脱离共产党宣言》,成为叛徒。解放后,在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关于这件事,鲁迅曾写过一段很深刻的话:“蓬子的变化,我看是只因为他不愿意坐牢……所谓‘文学家’,在左翼兴盛的时候,以为这是时髦,立刻左倾,待到压迫来了,他受不住了,又立刻变化,甚而至于出卖朋友。”姚文元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

  姚文元于1948年在上海一个中学里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解放后参加工作,一直在意识形态部门,如卢湾区团工委宣传部、区委宣传部、解放日报社、中共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等。在这些部门中,他并非主要领导人,也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业绩,但却颇有点小名气。这个名气概而言之就是,善于看风转舵、改变面孔和勇于讨伐文坛老将,无限上纲打棍子。下边就让我们举几个例子。

  一次是反胡风。姚文元因为父亲的关系,很小时就认识胡风。他曾公开赞扬胡风是“鲁迅的战友,是无产阶级的文艺理论家”。以有这样一位著名作家“胡伯伯”而引为自豪。并花了不少时间研究胡风的著作,写了一本《论胡风文艺思想》的专著。可惜,专著还没有完稿,批判胡风的运动已经开展起来了。

  姚文元一方面为自己的辛苦劳作泡汤而沮丧,另一方面也为稿子尚未送出而庆幸,不然就泼水难收了。但他赞颂过胡风是大家知道的,于是想了一条妙计:反戈一击。在1955年初上海文艺会堂召开的批判胡风大会上,24岁的姚文元作了调门高昂的批判发言,说“胡风是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来掩盖和贩卖他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文艺思想的”,“必须剥去他的外衣,把他彻头彻尾的反党反人民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本质,拉到光天化日之下来”,如此等等。这种180度大转弯使了解他的人大吃一惊。

  这里附带说一句,张春桥和姚文元虽然早就见过面,但张对姚比较冷淡。正是在这次批判大会上,使张春桥感到姚文元是一个可用的“左”字号打手,而开始了他们之间的结合。也正是在张春桥的支持下,《文艺月报》发表了姚文元这次大会批判发言的一部分,题为《胡风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三套手段》。随后,姚文元又在《解放日报》上连续发表多篇调门高昂的批判胡风的文章。1955年6月1日,经张春桥推荐,姚文元的一篇题为《胡风反革命两面派是党的死敌》的文章,又发表于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上。

  此前的六年里,姚文元发表过八篇作品,但都是“读者来信”之类的小“豆腐干”。与这几篇批判胡风的文章真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这些批判胡风的文章是这位“文艺理论家”的发家之作。

  凭借着那篇成为“文化大革命”导火索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姚文元青云直上。

  再一个突出的事例,是姚文元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前后的表现。在批判胡风大大出了一番风头之后,姚文元有一年多没有发表文章。据了解情况的人说,姚文元这不寻常的沉寂主要由于三个原因:一是他的爸爸姚蓬子由于同胡风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同潘汉年案有牵连,而被拘捕审查;二是姚文元本人也因此而受到组织的审查,要他交代与姚蓬子的关系,还有宣扬胡风文艺思想的活动;三是与前两件事直接有关的是热恋的女友同他吹了。

  接二连三的打击,使这位小有名气的“棍子”再也提不起打人的那股劲。他只好请求张春桥的帮助,借调到上海作家协会新筹办的刊物《萌芽》半月刊,当了一位诗歌编辑。

  姚文元这个人是很会看风头的。1956年到1957年春的政治缓和,提倡“双百”方针,特别是整党初期的鸣放,也影响到姚文元。于是,他也鸣放起来,发表了一些面孔完全不同的文章。比如《百家争鸣,健康地开展自由讨论》、《论知音》、《放下架子》等,大喊“我们需要更多的批判教条主义的文章”。而且公开赞扬了很快被打成“大右派”的王若望、刘宾雁等人的文章。按照当时的标准,姚文元的这些言论是足够划为一名右派分子了。这次又是张春桥救了他。

  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随后大规模的反右派斗争在全国展开。就在这之前两天,6月6日上午,张春桥打电话给姚文元,透露给他这一重要消息,而且告诉他要轰《文汇报》。姚文元十分紧张,立即发挥其政治投机的特殊灵感,连夜写成一篇《录以备忘》的千字文,以上海两家报纸《解放日报》和《文汇报》对待毛泽东接见共青团代表谈话的不同态度为例,批评了《文汇报》编排的政治倾向错误。《文汇报》迫于6月8日后的政治形势,在6月10日刊登了姚文元的这篇文章。

  可是,恐怕连姚文元本人也没有料到,这篇文章却产生了极大的政治效果。毛泽东这个时期十分重视上海《文汇报》,是当时抓的右派舆论的典型。从该报上看到姚文元的文章,毛泽东颇为欣赏,而且给他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他当即指示《人民日报》转载,同时让《人民日报》以编辑部的名义,写了一篇《〈文汇报〉在一个时期内的资产阶级方向》,两文同时发表于《人民日报》6月14日第一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同日的新闻节目中还作了摘要播发。

  毛泽东的肯定、中央报刊的转载和中央电台的播发,这在当时是一件全国瞩目、非同小可的事情。柯庆施听过中央电台的新闻联播,马上下令召见姚文元,并当面夸奖他“阶级斗争的嗅觉很灵敏”。于是,姚文元一下子成了“反右英雄”,被提拔为上海作协党组成员,作协反右派领导小组成员。时年26岁的姚文元顿时神气大涨,不可一世,大写批判右派的文章。从6月10日发表《录以备忘》开始到年底,在1957年下半年里,姚文元共发表大大小小的反右文章五十多篇,成了地地道道的文坛打手,也成为人所共知的“棍子”。

  虽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江青亲自出面为姚文元抹粉,称他是“无产阶级的金棍子”。但棍子就是棍子,无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打人的功能是没有区别的。

  当然,直接使姚文元青云直上的是那篇成为“文化大革命”导火线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关于这篇著名的大批判文章我们在下边讲。不过,从上述反胡风和反右派的两段经历,我们就不难了解姚文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可以看出他之所以被江青选中作为打开“文化大革命”的突破口的先锋官不是偶然的了。

  本文摘自《“四人帮”沉浮录 》,金春明 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编辑:张爱敬】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