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地根政治》:揭示农地制度新变革的真问题

2013年08月19日 11:08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地根政治》,郭亮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在有关三农问题的研究中,土地问题是焦点和核心,研究热度一直不减。之所以如此,除了因为农地资源配置确实涉及千家万户农家的根本利益外,还因为这一问题在中国现代历史时空场景中所曾承载过的超越土地本身的价值意含。郭亮的《地根政治》并非简单地纠缠于这种集体化或非集体化孰是孰非的思维窠臼,而是以扎实的田野材料为基础,深入讨论这一改革在进入由历史积淀而来的现实农村社会时所遭遇的复杂问题。我以为,作者提出了一些真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断改变后的确权难题,引发了农民的“策略性维权”

  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体验他所揭示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被他称作的农民的“策略性抗争”。所谓策略性抗争,即农民在面对国家一再延长土地承包权,不断强化土地在实质上的民有属性这一政策取向时的回应。应该说,对于执政者回归历史与经济秩序常态化的努力,农民从总体上是欢迎的。但是,事情好像又远不是这么简单。现实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困局便是自1990年代以来,由于打工经济所造成的人口流动以及前些年一些地方税负沉重,农村土地的承包关系实际上在不断改变,一些土地已经几次易主,如果地权就此稳定,那么谁将有权利获得新政之后的实惠呢?在政策厘定上,这看似并不困难,土地承包权在谁手里,就确权给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却可能是一堆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因为村庄内的承包关系未必都是那么清晰或手续完备,更何况平均主义的生存权利观与价值伦理由来已久,且仍旧获得制度与政治文化的认可。由此,我们便看到,土地新政在农村中所引发的就不仅仅只是叫好与喝彩,它同时还可能将自1949年以来经由历次土地变动所沉积下来的诸种矛盾引发。围绕着农地“长久承包”这一具有物权性质的产权确定,农民在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无法有效操作的困境中,展开了各种站在农民和村庄的角度看属于理性反应的“策略性维权”。

  围绕各种地权收益及确权归属问题,农村展开新一轮的博弈,真可谓“不改没有事,一改还改出事”

  例如,平均分地的惯性。一旦某家农户的土地占有低于村庄人均水平,便会要求调地。在要求者看来,土地关乎生存,更是村庄成员权的最重要体现,所以,这样的要求天经地义。一直以来,土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宣称已经内化为强大的村庄政治伦理,并通过定期调地来加以体现。但是,这似乎又与近年来土地新政的大方向不相吻合。因为新政是要实现土地确权到人,它内含“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逻辑和土地变动依靠市场(租佃)来解决的思路。这种新的思路一旦落实,自然会让处在特定时点上的相对地多人少家庭受益及相对地少人多家庭受损,对于那些利益受损的农户而言,他们自然不满,甚至对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感到困惑。两难之下,村社集体将对之做出怎样的应对?而这种应对又如何既与土地新政接轨却又能有效地化解矛盾?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列举,如人民公社的制度设计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这决定了土地承包以来作为生产队继承者的村民小组的土地所有权承袭地位。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调地的权力在行政村,且一些行政村还占有不少小组的土地,而这在模棱两可的农地法律归属定位下,也并不违规。凡此种种,自然又会横生多种矛盾,土地确权等于是将这些矛盾再一次呈现,导致村-组-农户三者之间围绕各种地权收益及确权归属而展开新一轮的博弈,真可谓“不改没有事,一改还改出事!”

  在新的基点上形成为农民所普遍接受的土地权利意识,将是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在进入深水区后所要面对的真正挑战

  可见,新一轮的土地制度变革本欲确立一种以产权更加明晰为基础的地权结构,意在保护农民,但是这一改革却又必然会扯带出乡村社会种种旧有的历史纠葛,将新旧体制与观念不接轨的矛盾悉数放大,进而打破乡村社会的平静,使新政的推行遭遇到种种挑战和阻力。在这个意义上,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争议,便由最初的是否变革、如何变革,变成了变革中如何去处理历史与现实的错位与纠结,以让历史能尽可能平滑地过渡到新的制度规范下来。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郭亮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富思考价值的问题,它提醒我们,尤其是提醒那些最为乐观的改革派,我们应该如何在渐进改革中将历史的路径依赖转换到新一轮土地改革的新路上来。

  如此,我们便不能不首先面对这样的问题,在既有的制度架构内,上述农户对土地的种种期待和社会伦理并不会在短期内消失,而对于那些在新产权变革中利益受损或者无法分享新产权收益的农户,支持他们行动的制度遗产和话语资源也将继续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渐进式”制度转型的困境如何克服?

  进而言之,我们可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即新的制度变革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目标,换句话说,渐进式改革是否真的能够超越传统制度的瓶颈与限制,这可能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尽管本书所揭示的只是局部和个案,但反映的问题却具有全局性,面对如此重大的全局性问题,再回过头来检视既有关于土地制度的研究,包括主流经济学和法学,似乎都过于热衷于思考新的土地产权设置可能带来的功效,却较少去探究新制度如何在旧土壤里茁壮成长。而作者的研究告诉我们,改革中真正的难点并不在于争辩哪一种土地配置模式更加适合当下和未来,而在于寻找到一条确保新政能够顺利成长的路径。

  由此,便足见这部著作的价值,这一价值,即便作者由于年龄和学识而略显稚嫩,也让人期待。因为作者让我们认识到:如何厘清传统土地认知与新地权秩序的关系,在新的基点上形成为农民所普遍接受的土地权利意识,将是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在进入深水区后所要面对的真正挑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吴毅)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