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叹专业古籍编辑后继乏人:很多东西不像样

2013年08月19日 15:58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很多年轻编辑追着专家跑,态度是诚恳的,拿出来的东西是不像样的。冯其庸先生告诉我,他出了一本通假字小册子,年轻人改完,他都不认识了,大部分通假字都改错了。”昨天举行的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活动发布会暨2013学术出版上海论坛上,一位专家发出这样的感慨。当下的古籍整理,有政策扶持,也有充裕资金,最令老专家们担忧的,是编辑队伍的后继乏人。

  全国20多家古籍出版社有个联盟,简称“古联体”,几年它还被戏称为“苦联体”。随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出版日趋重视,“苦联体”摘帽,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从每年170万元增至每年2500万元,3亿元国家出版基金也向古籍板块倾斜。用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赵昌平的话说,“古籍出版正面临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机。”复旦大学出版社董事长贺圣遂指着本次推荐活动的上榜书 《历代文话》和《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告诉记者:“当时出这些书都是自筹资金,换到现在,两套书均能获得60万到100万元资助,完全覆盖出版费用。”

  在会上公布的首批91种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书目中,上海古籍出版社有20多种图书入围,紧随中华书局名列第二。但社长高克勤却有些发愁:钱不是万能的,有钱不一定能找到人才。据社长助理田松青透露,1996年到2000年,古籍出版人才流失严重。这几年出版社一气进了20多位新人,大多为重点大学古籍研究、中文、历史专业的硕士博士,但需要时间去培养,新人跟着老编辑至少要学习3到5年才算出师,真正有成绩大多在30岁以后。贺圣遂也说,入围两套书全靠编辑有实力,三位编辑中两位是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主持全唐诗文整理,他列出“收徒”标准:掌握著录、流传、版本、典藏、校勘等文献学知识,掌握声律、音韵、典故等诗歌知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官制变化、行政举措、祭祀礼俗、人事迁转、地理沿革等唐代历史知识。比照这一标准,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全国的专业古籍编辑还不到1000人。

  古籍出版人才不济,与高校培养机制匮乏不无关系。赵昌平表示,“许多高校将古籍整理著作排斥在学术成果之外。”田松青也认为,时下有能力的人更愿意自己著书立说,而不是整理古籍、为人做嫁衣,“反而一些老教授愿意潜心古籍研究,他们已经功成名就,也有足够的学术功底。但对年轻人来说,没有基础,何来万丈高楼?”(记者 诸葛漪)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