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英国古典乐评人:古典音乐的希望在中国

2013年08月19日 17:21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英国乐评家莱布雷希特(左一)与中国音乐家杨燕迪(左二)对话音乐与文学。(资料图片)

  ▼《名字之歌》 【英】诺曼·莱布雷希特 著 赵舒静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4月 定价:30.00元

  现年65岁的诺曼·莱布雷希特是个奇人,他从制片人跨界到古典音乐评论人,为《每日电讯报》、《旗帜晚报》、《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等各大媒体撰稿,还主持BBC广播三台的音乐访谈节目。书评、影评的数量自不用说,单在音乐方面的专著就有12本,从2002年开始还迷上了写小说, 是名副其实的又多才、又多产的奇人。

  中文版的《谁杀了古典音乐》、《音乐逸事》、《永恒的日记》,以及《外滩画报》上的专栏,让莱布雷希特这个名字就算是在中国也粉丝众多。他以音乐为主线的《名字之歌》甫一出版即大获好评,中文版于今年上半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以此为契机,莱布雷希特受邀参加今年上海书展。

  8月16日晚,他与中国音乐家杨燕迪展开对话,畅谈音乐与文学的相遇。莱布雷希特断言,在目前全球古典音乐衰落的大背景下,希望在中国。他更是幽默地说:“中国有郎朗和李云迪两位出色的青年演奏家,你们就别逼我给他们分个高下了。”

  《名字之歌》是处女作

  对话由《名字之歌》开始,这是莱布雷希特的处女作。故事的开始是二战时的伦敦,两个少年马丁和道维多尔成为生死之交。道维多尔是个从华沙流亡而来的小提琴手,寄居在马丁家。然而就在道维多尔小提琴独奏会的首演当晚,他却神秘地失踪了,这件事成了马丁几十年的心结。小说通过几十年后马丁寻找道维多尔的故事,将过去与现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揭示两个主人公走过的人生路,以及他们的经历所折射的时代变幻、人世苍凉。

  莱布雷希特说,小说探讨了关于音乐的身份认同问题。通过聆听音乐,可以分辨出是哪一位演奏者,不同的演奏者对同样的音乐有何认识,这是很奇妙的过程。在小说中,主人公就是认出熟悉的琴声,想到一个学生拉琴和道维多尔拉琴的状态一样,通过音乐讲演找到了他的朋友。音乐具有这种魔力,可以提供人与人之间建立紧密关系的联系。正因如此,莱布雷希特把道维多尔描绘得和他认识的任何音乐家都完全不同。“我在写小说的时候非常小心,不与我认识的任何音乐家联系起来,要不然就太危险了。”莱布雷希特说。

  某些音乐小说不懂音乐

  音乐是文学之外,承载记忆的另一种方式。莱布雷希特提到,在小说完稿但尚未发表之时,有一次他和朋友吃饭。这位朋友85岁,就是二战时从波兰流亡到前苏联的犹太人。当晚他一直哼着一首歌,当莱布雷希特问起时,这位朋友说这是他小时候在华沙学的一首歌。当时他住在华沙城内,而犹太人拉比则住在郊区,大人们把他送到拉比那里学习音乐,然后回来教给孩子们唱。拉比说记这个歌挺简单的,就是一个主题、两个主题,然后有不同的变奏,一变奏二变奏,把这个变奏记住就可以了。“于是我的朋友就把这首歌记了一辈子,就像拉比说的那样,古典音乐的体系是非常提升记忆的,这就是《名字之歌》的本意。”莱布雷希特说。

  作为乐评家,莱布雷希特直率地指出,虽然以音乐为主题的小说很多,有一些文学价值很大,但其中不少都对真实的音乐和音乐家缺乏了解。有一部小说里面写的每一句对话都是错误的,音乐家从不这样对话。莱布雷希特谦称《名字之歌》并不能列入伟大小说之中,但是对音乐和文学融合是一个尝试。

  古典音乐正在中国崛起

  莱布雷希特与杨燕迪谈起古典音乐的发展现状。莱布雷希特写过一本书《当音乐停止的时候》,被美国出版商起了个耸人听闻的名字,叫《谁杀了古典音乐》。事实上,莱布雷希特不过是想要指出现今欧美音乐界的巨大问题:古典音乐越来越衰老,唱片销售下滑。

  “幸好还有中国朋友。”莱布雷希特说,美国有两家乐团关门,中国就有两家诞生了;欧洲的观众年纪越来越大,中国的观众年纪越来越小;西方古典音乐是贵族化的,而中国古典音乐的受众什么阶层都有。莱布雷希特以个人经验说,在欧洲签售的时候,观众跟我头发一样白;在中国签售,30岁、20岁甚至10岁的也有。所以他认为,古典音乐正在中国崛起。

  承接莱布雷希特的观点,杨燕迪认为中国的古典音乐市场要增长50年,这还是保守估计。一个有力的佐证,是中国剧院的增长量:北京、天津、广州……短时间内中国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大剧院,这在音乐史上绝无仅有。“音乐学院的老师有一个很奇妙的感觉,中国业余市场不得了的大,钢琴老师一到假期忙得不得了。在这样巨大的增长中,一定会出现郎朗这样的天才。”杨燕迪说。

  社交网络助推音乐新模式

  但另一方面,繁荣背后需要考虑是否可持续增长。杨燕迪说,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希望今后市场、政府、音乐学院能够更加多元,更加开放,使中国的音乐生态更加丰富,这是我的冀望。”杨燕迪说。

  莱布雷希特则表示,对殿堂音乐的崇敬并不是坏事,听众的方向很多变,但只要音乐是好听的就会吸引听众。“大都会歌剧院是全世界除了朝鲜之外最保守的歌剧院,但就是这个最保守的歌剧院,居然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莱布雷希特说,“现在就有一种现象,如果有人开始对一种东西感兴趣,在微博上谈论它,听众就会出现一窝蜂的现象。”

  莱布雷希特由此认为,在社交网络的时代,是由听众而不是大的唱片公司或者评论家来决定听什么音乐。各种各样的艺术家在社交媒体上涌现,演得好就有人愿意投资,所以音乐家反而越来越独立。由此音乐一定会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收入会越来越依赖于下载;发现音乐天才也不是通过一个很小的精英群体,而是在优酷这样的社交媒体发现各种各样的新星,在微博上分享,由大众来选最喜爱的明星。“所以你们就别问我郎朗和李云迪谁更好的问题,应该是你们自己来选。中国有两位出色的青年演奏家,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深圳商报驻沪记者 卢羽华)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