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贺敬之的"与人民同心"

2013年08月22日 08:2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罗雪村绘

  贺敬之多次说过:诗人、作家应当“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他七十多年的创作实践表明,他自己正是这样做的。

  1924年11月5日,贺敬之生在山东枣庄市郊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七口之家只有不到一亩土地,他从幼年起,就在地里干活,打高粱叶、拾麦穗、捡棉花桃……

  他家的茅草房后面,就是一座天主教堂。全家都是天主教徒的贺敬之,很小的时候便跟随奶奶去听教民的祈祷。教堂的钟声,教徒的唱诗声,那虔诚、庄严、肃穆、神圣的气氛,给他幼小的心灵一种朦朦胧胧的悲悯博爱、拯救苦难、与人为善的启蒙。

  他念了半年私塾,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等等。后来又去读小学,早晨上课经常空着肚子,但他发愤读书,聪慧过人,成绩优秀。小学毕业后,贺敬之在2000名考生中,以第四名的成绩考上不收学费、每月还发5块钱的兖州滋阳简师。入学没几天,因抗战爆发,日本侵略强盗进入山东,学校只好关门。1938年春天,13岁的贺敬之,便穿着母亲在衣角里缝了5块钱的衣服,与几个同学结伴,开始了同逃难人群一起流亡的生活。颠沛流离,忍饥挨饿,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先在湖北,后到四川,找到了从山东迁来重新组建的母校。在两年流亡、读书的时间里,少年贺敬之亲历目睹、深深感受到人民的痛苦、民族的灾难、祖国的屈辱,他在学校积极组织和带头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读到了鲁迅、蒋光慈、艾青、田间等的作品和许多进步书刊,听到了臧克家的诗歌朗诵,认识了李广田,受到了进步教师的鼓励和影响。他不到15岁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反映时代生活和人民苦难的诗歌,不满16岁便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到延安,进“鲁艺”,贺敬之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艺术表现技巧迅速提高。在桥儿沟的窑洞里,他想起自己在贫病交加中倒下的父亲和活活饿死的弟弟,想起苦命多难的4个姑母、含辛茹苦撑起家庭的母亲和当矿工死于异乡的锁哥,想起在侵略者铁蹄下的故乡和祖国多灾多难的大地上成千上万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人民。他含着泪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抒写农民苦难的诗:《五婶子的末路》、《葬》、《鸡》、《儿子是在落雪天走的》、《红灯笼》等等。这些诗,后来收入由胡风主编的《泥土诗丛》,编入贺敬之的诗集《并没有冬天》中。这些诗反映了诗人与乡村劳苦大众同呼吸、共患难的深厚感情,何其芳、周扬看后都认为“像这样写农民生活的诗,写得真切,感动人,‘五四’以来还很少有人写过。”胡风后来在给贺敬之的信中也说:“你反映农村的诗,别人很少能写得这样,这使我想起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何其芳在他写延安的系列长诗《夜歌》中,甚至称赞贺敬之是“17岁的玛雅可夫斯基”。

  1942年后,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贺敬之写了大量歌颂延安、歌颂解放区、歌颂人民新生活的作品。他作词的《南泥湾》、《翻身道情》等歌曲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喜爱,70年来传唱不衰。他主要执笔的歌剧《白毛女》已成为大家公认的我国现当代歌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作为诗人,贺敬之的艺术才华和创新智慧大放光彩,则是在他“三十而立”之后。由于受到胡风的赞扬,1955年胡风事件中他受了近一年的审查批判。1958年大跃进中又对“放卫星”有怀疑,他在反右派和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中也受批判,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但暂时的委屈和审查批判,反而激起了高度自信和准备充分的诗人的创作热情,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长期的艺术积累,他对党和延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的爱,他对时代风云和人类命运的深入思考,通过别出心裁的艺术构思和海阔天空的浪漫想象,化为一首首感人肺腑、激荡人心的精美诗篇:《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十年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这些歌唱伟大时代、反映人民心声又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的诗章,不但在诗人自己的创作道路上树起了可喜可贺的艺术高峰,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也是不可忽视的标志性的诗歌名篇。

  贺敬之是一位性情温和、文质彬彬、不爱张扬、喜欢沉静的书生,但他胸中却常常汹涌着澎湃的激情,心里却总是凝聚着深邃的哲思。艾青曾戏说他写诗是“白面书生唱黑头”。十年“文革”的磨难刚结束,他又放声歌唱,迅速写了气势磅礴、动人心弦的抒情长诗《中国的十月》和《“八一”之歌》。担任中宣部、文化部领导以及离休之后,他不再撰写这类长篇政治抒情诗,转为以短小的旧体诗来抒发自己抚今追昔之思、忧国忧民之情,“不仅思喜,也要思忧”,既表达“万户开笑颜”的欣慰,“振我腾飞十亿翅,马嘶万里踏波来”的豪情,也抒发因看到种种腐败不公而“百端结愁肠”、“心瘁尽牵国盛衰”的忧思。

  贺敬之不愧为“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大诗人,但他从不以大诗人、老干部自居,总是那么谦虚朴素、平易近人。他不忘记自己是贫苦农民的儿子,始终保持一颗老百姓的平常心,正如他在《放声歌唱》中写的:

  呵,

  “我”,

  是谁?

  我呵,

  在哪里?

  ……一望无际的海洋,

  海洋里的

  一个小小的水滴,

  一望无际的田野,

  田野里的

  一颗小小的谷粒……

  贺敬之,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文学系,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和全国第七届人大常委等职务。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他的政治抒情诗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格调高昂而奔放。贺敬之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被称为“时代的歌手”、“人民的诗人”。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