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俏花旦》诞生近十年 "山寨"敢跟原创同台(图)

2013年08月22日 09:5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正版“俏花旦”剧照。该作品是中国杂技团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

  ■ 上海某杂技团的表演 点评:有山寨的本事不如开发原创吧。

  ■ 北京某演出公司的表演 点评:换件衣服就认不出来了?

  ■ 江苏省某活动酒会上的表演 点评:创意亮点在于“微缩版”。

  ■ 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的表演 点评:跑堂会也要对得起观众啊!

  如果以“杂技”和“俏花旦”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图片,上千幅杂技演出的画面就会涌到眼前,这些演出虽然都叫“俏花旦”,却生得千姿百态:有的精致,有的粗陋;有的演员戴翎子,有的却不戴;有的是面容姣好的女孩子在表演,有的则是脸上挂褶的大妈在起舞……实在令人眼花缭乱。

  《俏花旦·空竹》,这是中国杂技团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可盛名背后,这也是中杂被山寨和抄袭得最多的作品。诞生近十年的“俏花旦”,自打成名便被汹涌而来的抄袭者困扰,中杂也曾出面进行维权,至今却仍未找到最佳解决办法。

  囧事 山寨敢跟原创同台

  前不久,中杂的演员们带着节目去外地演出,可是看到节目单他们却哭笑不得。原来,节目单上印着当地一家杂技团要演出《俏花旦·空竹》,说明文字还特别提到,这个节目曾在当地获得过奖项。山寨货不仅能拿奖,还敢跟原创者同台演出,这在外人听来都新鲜的事情,中杂人却已见怪不怪了。

  《俏花旦·空竹》诞生于2004年,2005年曾获得第二十六届法国明日国际杂技节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2007年又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从那以后抄袭者就层出不穷,其中居然还有一些国内的杂技大团。浙江一家杂技团曾于2007年“克隆”该节目并演出40多场;广西一家杂技团也曾在当地的国庆晚会上盗用了《俏花旦》的节目音乐。

  各种侵权行为给中杂造成了不可想象的经济损失。中杂自己带《俏花旦》外出演出,每一场的出场费至少十万元,可其他院团只要几万元甚至几千元就能演,许多演出商图便宜,明目张胆邀请山寨版《俏花旦》,近十年下来到底造成多少经济损失,中杂相关负责人都不敢去仔细算计。

  维权 侵权者倒振振有词

  既然被抄袭现象糟蹋得苦不堪言,中杂为何不通过法律诉讼途径进行维权?对此曾负责中杂知识产权工作的张黄男无奈地回答:“在中国杂技界,侵权容易维权难。”

  据张黄男介绍,杂技领域的著作权保护,目前只保护形式却不保护内容。换句话说,只有外在的音乐、服装、节目编排等能够得到保护,但杂技最核心的技巧问题却得不到保护。一个新节目出来了,抄袭者蜂拥而上,三下五除二就学去了创意,然后变一变服装,改一改音乐,就可以规避抄袭的风险。

  另外,各种山寨版《俏花旦》的演出遍布全国各地,有的甚至还远赴海外表演,想要维权的话,不到现场就无法取证,更谈不上诉讼了。很多时候,中杂听说有哪个杂技团要演出《俏花旦》,却因为鞭长莫及,除了打个电话提醒对方之外,就很难有更实质性的举措了。

  更令人诧异的是,面对中杂的提醒,很多侵权者反倒振振有词。在一次行业会议上,中杂总经理张红曾提出,如果别的院团要演中杂的节目,大家可以一起合作,不要只是硬生生地抄袭。没想到当时台下就有人说,现在杂技市场这么不景气,中杂是国家大团,理应帮助一下地方院团。

  面对这样的声音,张红感到很痛心:“虽然抄袭别人的节目也能赚到钱,但现在已经能看到,这样的抄袭给中国杂技带来了危害,节目严重同质化,让中国杂技的品牌在世界上失色不少。”

  对策 靠真功夫夺回市场

  法律维权困难重重,中杂只有通过靠练内功来跟对手竞争。用张红的话说, “同样的节目,中杂能够演得最好,难度最高,演出商只认我们,我们的权利自然也就得到保护了。”这种拼真功夫的维权方式听上去有些无奈,却是中杂眼下最为现实的对策。

  近年来,中杂为其总工程师王建民专门设立了个人工作室,每年都会推出许多创新道具。2011年中杂的节目《摇摆高拐》获得“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这就是一个从传统高椅改编而来的节目,但王建民在道具内部设置各种机关,让高拐达到八米高,动而不散。这个节目走红后,张红看到别家院团也试图模仿,却由于参不透藏在拐里的秘密,学得不伦不类,只得望而兴叹。

  不过,中杂也并未放弃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权的努力。现在,每个新节目公演之前,中杂都会为其道具、音乐、服装、名称申请专利,力图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你的产品得不到保护,你的品牌也就不可能确立,这个过程会很艰难,但这种努力是值得的。”张红说。(本报记者 牛春梅)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