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保护山东大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3年08月30日 14:4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前不久,山东快书、苏州评弹、四川清音、京韵大鼓等南北曲艺精品,亮相滨州市举行的“十艺节”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展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难得一见的曲艺盛宴。然而,此次展演中,号称“北方大鼓之鼻祖”的山东大鼓却缺席了。为进一步了解这门历史悠久的山东代表性曲艺鼓书的历史和现状,记者访问了山东省艺术研究所专家。

  《老残游记》与山东大鼓

  在济南市芙蓉街街头,有一处名为“老残听曲”的铜像,再现的是清末《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鄂在济南明湖居听书的情景。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黑妞白妞唱大鼓的情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段精彩生动的描述也是大多数人对山东大鼓的印象所在。

  山东大鼓最初因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被称为犁铧大鼓。后自《老残游记》始改称为梨花大鼓。刘鹗在《老残游记·明湖湖边美人绝调》叙述白妞王小玉姐妹说书时,写到它“本是山东乡下土调,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山东大鼓。”可见最晚在光绪年间已为山东大鼓定名。

  相关文献记载,白妞原名叫王小玉,是老济南城里声名远播的大鼓艺人。她和她的干姊妹黑妞可以说是山东大鼓和济南风土人情的代言人。《老残游记》中写道:“他(白妞)十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他却嫌这乡下的调儿没什么出奇,他就常到戏园里看戏,所有什么西皮、二黄、梆子腔等唱,一听就会,什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他一听也就会唱……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不过二三年功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这段叙述真实生动地道出了南口梨花调的新发展。王小玉的贡献是杰出的,她的成功使得南口梨花调,作为山东大鼓的代表在省城济南站稳脚跟,并陆续传至济宁、开封等城市。

  “白妞”代代相传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郭学东介绍,自黑妞白妞开始,山东大鼓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与发展。其标志是南口梨花调突破了一向由男性艺人演唱的惯例,出现了女演员,并把过去男性演员所唱曲调改变成为适应于女演员演唱的曲调性强、长于抒情、唱腔俏皮的新曲调,促进了艺术改革,逐渐进入了济南等大城市。

  白妞黑妞之后,相继出现了上半截(姬兴居妻)、下半截(庞兴山妻)、盖山东董连枝、白菜心杜婉君、响三省郭彩云、大抓髻傅金华、徐翠兰、徐翠红,谢、李、赵、孙“四大玉”,以及被选为“鼓界皇后”的鹿巧玲,专唱红楼故事号称“杜派”的杜大桂等,可谓名家荟萃,演出范围日益扩大。

  山东大鼓走进城市之后,主要于书馆、茶馆、并兼应“堂会”演唱,主要听众是当时社会的中上层人士及知识分子。艺人们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尽量发挥女腔演唱特长,渐由原大鼓的淳朴明快有力,转向缓慢、委婉抒情,曲调愈来愈加华丽。女艺人的演唱侧重韵味,极少念白,中篇书唱白相间,功力并重的特色渐形退化、演唱内容方面变化尤为明显,舍弃中篇书而专演唱段儿书。同时,为适应较高文化层次欣赏需要,反映农村生活及民间清趣的唱段减少,而取材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以及其他历史故事增多。

  19世纪30年代前后,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筱艳芳等都在上海灌了唱片,发行大江南北,使得山东大鼓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进入了它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几度坎坷濒临绝响

  由于听众欣赏要求不断提高,时代环境不断变化,保守的山东大鼓显露出与时代脱节的迹象。有些艺人如孙大玉、鹿巧玲等,也尝试吸收时尚音调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而农村中的老北口、南口艺人也难与新兴的“趟口”说书竞争,山东大鼓遂逐渐为其他新兴曲种所取代。至20世纪40年代初,山东境内已经很难听到山东大鼓演唱了。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山东大鼓濒于绝响的状况,为抢救挖掘这一古老曲种,山东省曲艺工作改进协会筹备委员会主任陶钝,数次登门拜访谢大玉、孙大玉等著名老艺人,请他们出山参加抗美援朝等街头宣传,一度消失的山东大鼓重现济南街头。

  1957年6月,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为抢救挖掘曲艺遗产,动员谢大玉、关丽芳等各地山东大鼓老艺人积极参加。在省会演基础上,山东省文化局特意挑选谢大玉、王长志参加1958年全国首届曲艺会演。谢大玉演出的《草船借箭》、王长志演出的新段《降龙记》,受到重视与好评。但是好景不长,十年动乱使山东大鼓的抢救工作被迫停止。

  “到80年代,山东境内虽偶有山东大鼓的业余演出,但基本上已经绝响。仅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珍藏有谢大玉、鹿巧玲、王长志等著名艺人的完整唱段录音。以及大量山东大鼓手抄本。”郭学东称。

  艰难前行重整大鼓

  近年来,山东大鼓和其他曲艺形式一样得到了新生与发展。2006年,山东大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谢大玉的弟子左玉华被评为山东大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山东大鼓的责任保护单位,山东省艺术研究所一方面着手修复所藏的山东大鼓多位传人的音像资料和抄本等,陆续编纂出版《山东大鼓大全》。另一方面积极物色年轻传承人,并在各种媒体推介宣传山东大鼓,并对全省山东大鼓遗产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挖掘。

  为了使濒危的山东大鼓后继有人,山东省艺术研究所与济南市曲艺团、济南艺校、山东管理学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所属项目传承基地,选取有潜力的学生进行培养,目前已培养出了闫雯、金雪、曲元芳等多位有实力的传承人。其中,青年演员闫雯、胡娜正式拜左玉华为师。此外,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和济南市曲艺团等保护单位也尽量创造机会让年轻演员登台,比如参加全运会、世博会·山东周、赴港澳台演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同时也借机让更多人了解山东大鼓,扩大山东大鼓的影响力。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山东大鼓的传承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相比,山东大鼓的保护效果仍有差距。

  郭学东认为,这是因为山东快书等曲种大都在新中国成立后有过一段繁盛期,有许多作品和演员的积累。而山东大鼓在20世纪30年代已由盛转衰,后成为抢救保护对象,但十年“文革”又给它以致命打击。80年代,山东大鼓已经濒于死亡。

  “目前只有属于南口梨花调的左玉华一位国家级传承人,其他流派传人缺失,而且琴师匮乏,青年爱好者少。除济南曲艺团外,基本没有专业演出团体。相对琴书和快书,学者对大鼓的关注度较低。如今年轻一代传承人能够演唱的段子仍屈指可数,艺术上也欠成熟,还难以担当起传承这一古老曲种的重任。以上种种影响了山东大鼓的传承发展。作为保护单位,艺研所还有艰难的路要走,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郭学东说。

  相关链接:

  山东大鼓为北方鼓曲中最早的一种,有着350多年的历史,它直接起源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农耕,是从鲁北、冀南农村“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形态发展而来,其产生初始未受其他艺术品种,尤其是其他成熟曲艺品种影响,是独立、自然发生、发展的曲种,具有原发性特征,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在长久的发展历史中,山东大鼓唱腔伴奏、演唱技艺、曲目书目、演出形式、艺人组织等曲种各因素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粗到精,逐渐完善的过程,并于清末民初达到了相当成熟和完备的高度。山东大鼓的发展史在北方鼓曲艺术中很有代表性。它有清晰的渊源脉络,完整的音乐衍变轨迹,其音乐形式、演唱技艺达到了相当高度,并有完备的艺人组织,成熟的演出形式,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众多著名艺人,不同风格特点等都具典型意义。山东大鼓的曲目发展水平也很高,中篇书目结构严谨,形象鲜明,书扣儿紧凑合理,情节生动,生活趣味浓郁。短篇曲目更是数量多、题材广,词句华丽规整,文字水平高,有许多原创曲目,极具文学价值。

  山东大鼓是极具地方性的曲种,其一表现在曲种音乐方面,由鲁北[秧歌调]发展起来的山东大鼓唱腔,有着挺拔刚劲,形象鲜明的音乐特色,配合顿挫有力的鲁北方言,发展出一套吐字发声技巧,以及韵味规范,因此地方色彩鲜明浓郁。山东大鼓主要演出书目《响马传》、《刘公案》等均以山东人为艺术形象基础,情节设置也多在山东,富于生活趣味。虽然山东大鼓流布范围很广,但一直保持了鲜明的山东地方特色。

  山东大鼓直接间接地促生或影响了很多曲种的发生发展。如山东快书即是山东大鼓艺人傅汉章,在北口捽缰调基础上发展而成。山东大鼓还对东路大鼓、乔派河南坠子、西河大鼓鲁冀相交的分支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山东大鼓曲目被大量移植于其他曲种中,京韵大鼓里著名的《箭阁闻铃》等,即来自于山东大鼓。而且山东大鼓的演唱、念白技艺、润腔方法,更是对其他曲种影响重大。另外,山东大鼓成熟的演出形式、班社组织都对其他曲种影响深远,因而,山东大鼓又具有母体性特征。山东大鼓对于今天还有地方品牌价值,民俗旅游价值,乡土文化价值等许多现实意义。记者 宁昊然 通讯员 赵艳喜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