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不必对删除鲁迅文章大惊小怪

2013年09月05日 13:23 来源:重庆商报 参与互动(0)

  近日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其中鲁迅的《风筝》等文章被删除。这在一线教学者看来,新教材更接地气,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八年级学生王浩然翻看过新教材后说“没有《风筝》了,学起来就简单多了。”

  鲁迅文章《风筝》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再一次引发了坊间激烈的讨论。许多人对我们的中小学教材渐趋表现出的犬儒化、浮浅化而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如果孩子们不知道鲁迅是谁,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可能就不会培养出来。甚至于有人有这样的担忧:因为鲁迅代表了我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气节,删除鲁迅文章很可能会让下一代国民失去铮铮民族魂。

  然而,笔者认为,删除鲁迅的文章,挡不住公众对鲁迅其人其文的阅读,无损于鲁迅的伟大。不可否认的是,鲁迅,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具批判和革命精神的知识分子,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气节和风度,是我国知识分子不向权贵低头,永远拒绝犬儒思维、拒绝苟且生活的一个标杆性人物,甚至可以这样说,鲁迅是一个图腾,他的成绩和成就,不可磨灭。鲁迅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贡献,不可抹杀,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的那些经典文章,也不会消逝。站在这个层面讲,鲁迅的文章存不存在于教材之中,只是一种存在形式。无关其他。

  语文教材,只是教科书的一种。语文教育,当然要承担起培育公民精神、传授正确价值观的基本责任,但是,语文教材,从来都不应因为某个人的文章非常有意义而必须将其列入其中。没有一部法律和制度规定,语文教材中就必须保留鲁迅先生的文章。此外,语文首先是在传授汉语这种文字工具。在这个层面上讲,教孩子们学汉字和语句,是用鲁迅的文章还是用朱自清的文章都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们可能读不懂、不想学鲁迅的文章;而有些学生更愿意学一些优美的散文。

  再具体说一说鲁迅《风筝》这篇文章。笔者细读《风筝》,发现《风筝》这篇文章本身是没有关乎民族大义、批判反动政府内容的。而只是在讲述了他与一位弟弟关于风筝的小故事。这个故事,更多的是在讲要尊重小孩子的乐趣,要尊重他们的游戏。《风筝》更像是儿童作品,也像是给家长们写的东西。既然如此,那么,语文教材之中是否删除《风筝》就更无关所谓的民族魂了。

  笔者还注意到,语文教材中删除了鲁迅的文章,却新增了史铁生的作品。笔者以为,史铁生身上存在的时代烙印以及能够引发的读者共鸣,有时并不逊色于鲁迅。如果说鲁迅之于军阀和民国时期的统治给予了猛烈的批判,那么,读史铁生的东西,则能让人更细致地反思文革。另外,让孩子们多学一些知青文学,也没什么错误。此外,孩子学邱吉尔、贾平凹、海伦·凯勒等人的文章,也绝非坏事。

  笔者并非赞同教材删除鲁迅文章的做法,而只是想说,删除鲁迅文章,无妨鲁迅的伟大,也无妨中小学生们对鲁迅本人及作品的兴趣。一名伟大的文学家、一篇篇伟大的文章,绝不会因为“是否存在于公民教育的教材”而受到影响。更不会存在丢了鲁迅文章,就等于丢了民族魂的莫名担忧。

  王传涛(山东 职员)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