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清朝治理中俄边境贸易乱象 无意中打造法制环境

2013年09月12日 09:05 来源:南方网 参与互动(0)

  上世纪中叶中苏两国翻脸时,苏联的史学家整理出不少史料,描绘“丑陋的中国人”在200多年前如何在恰克图忽悠俄国商人。

  茶叶质量是焦点。

  其实,这并非俄国人所独享的麻烦,大凡与大清国做过生意的外商,无论英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曾经为茶叶的品质而头疼。中国茶叶的品质评定,是一项经验密集型的工作,一般的商人很难胜任;而且,茶叶交易的批量都很大,根本不可能逐箱检查,以次充好、以少冒多的情况的确常有出现,甚至成为中外商人纷争的焦点,起诉到美国法庭的多起扯皮官司,多是中国商人抱怨美国人拖欠货款,美国商人则抱怨中国茶叶质量低劣。

  相比广州,恰克图离中国南方的产茶区,距离更为遥远,运输难度也很大,茶叶的质量风险自然也大大增加。

  当然,买家也不是傻子。不少美国商人愿意接受低质茶叶,是因为中国商人给了他们期限不短的赊账期,风险不再,也就装傻。但在恰克图的中俄贸易,严禁现金交易,必须以货易货,俄国商人的聪明也得到充分发挥,“把铅缝到毛皮兽的爪子上,用曼加泽亚的兔子暗中替换白狐,将带条狐尾的兔子顶替狐狸出售等等”,也并不鲜见,“俄国商人的欺骗本事比中国人也逊色不多”(西林:《十八世纪的伊尔库茨克》)。恩格斯也曾说过:“俄国人在进行低级形式的贸易,利用有利情势和玩弄与此紧密相连的欺骗手腕方面,都具有几乎无与伦比的本领”。(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向题》)

  其实,在缺乏制度制约的前提下,无商不奸也可算是丛林状态下的商业博弈,广州口岸极为猖獗的鸦片走私和跨国高利贷,就是典型的例证。相比广州,恰克图的中俄奸商们并没有太大的空间,这与中俄两国政府在此地建立的相当严密的制度约束有关。

  恰克图贸易的原则是“以货易货”,整个市场分成中俄两部分,一般是中方商人先到俄方一侧看样、谈价,价格一般都是以茶叶或丝绸为交换物,谈拢之后,再到库房点货,一同封存确定的货;接着,双方一起到中方一侧看货、谈价、点货、封存,俄方派人留守。而后,俄方派人将中方选好的货送到中方一侧,先行验收交割,俄方再带着选好的中国货返回俄方一侧。

  显然,这种极为原始的交易模式,不可能容纳过多的市场参与者,双方在开始时都实行市场准入制,商人们必须通过政府审核才能拿到许可证,后来俄方虽然放开了准入,但恰克图的俄商已经形成了6个比较大的集团,市场的稳定是他们最大的利益所在。

  中俄双方都在恰克图派遣了高级别官员,管理商务及治安。在商人中,两国都推行行会式的管理:中方“将城内所有货物按帛细、布匹、瓷器等八类分行,选良善殷实者为行头,与众商会同估定货价”;俄方也将商人分成了等级,由一个“头儿”(巴夏)率领,他的职责就是制止舞弊,纠正不法行为,监督交易过程,调解纠纷。

  相对来说,中国方面总是认为外交无小事,事事关乎“天朝体面”,对华商的管理更为严苛,比如要求“任何人不得与俄商发生任何口角,即使事后证明他没有错,也应关禁闭十天。”

  这些或许在有意无意间为恰克图打造了一个法制环境,减少了商人们的出轨机会。(雪珥)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