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阎连科:新书“炸裂市”是以深圳为原型的

2013年09月13日 09:4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阎连科:新书“炸裂市”是以深圳为原型的

  两年左右完成一部长篇,是阎连科先生的写作节奏。不久前上市的《收获》杂志“长篇小说秋冬卷”发表了他的新作《炸裂志》的删节版,预计本月下旬,这部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更为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炸裂志》采取了地方志的叙述结构,以两个家族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小乡村如何在三十年间急速发展为大都市。阎连科先生就这部新作,接受了青阅读记者的采访。

  “炸裂市”与“阎连科”

  小说故事发生在“炸裂市”。阎连科说,有一次他去韩国,不知怎么回事,在一堆韩文中冒出了“炸裂”两个汉字,在当时的语境中,是指人满为患。这个词留在了作家的记忆里。他觉得,中国很多变化仿佛发生在一夜之间,“‘炸裂’这两个字比较精准地表达了这三十来年的一个状态。”

  《炸裂志》的结构,不但采取了地方志的形式,而且小说中出现了一个名叫“阎连科”的作家,他受邀回到故乡“炸裂市”撰写地方志,结果是领导也不满意,老百姓也不满意。“小说里这个非常失败的过程,和我自己今天的创作状态,和那种挫败感是有所契合的。”阎连科告诉青阅读记者,“我今天的写作和现实构成了微妙的关系。不仅是‘市长’把你赶回来,也是读者把你赶回来。这多少象征了今天文学的某种处境。但同时,这也表达了一个作家写作的义无反顾,就算领导、读者都不喜欢,还是要义无反顾往前走。”

  我们没看见的“真实”

  据阎连科介绍,小说的构思非常早,“炸裂市”其实是以深圳为原型的。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都市,浓缩了中国三十年的发展过程。“小说无非是把深圳从南方转移到北方,转到自己熟悉的地域环境中。”

  当然,有原型不意味着《炸裂志》是一部描绘改革开放变迁的传统“现实主义”作品,荒诞、夸张,是人们谈论阎连科小说常用的标签,而阎连科对所谓“真实”、“现实主义”素来有不同看法。“《炸裂志》是最现实的。你去考察它每一个情节,是所谓扭曲的荒诞的魔幻的甚至是精神病的臆想的,而我个人认为它恰好是巨大的真实。没有一个人读这部小说会说它写的不是中国,写的不是中国人。从这个层面上,它走进了我们没有看见、我们认为没有发生的真实。”

  无法把握的人

  阎连科的作品一向够“狠”,揭示着膨胀、扭曲的欲望,而谈及《炸裂志》,他使用的一个词汇是“蓬勃”。他说:“我的任何小说,甚至其他同代作家的小说都没有像《炸裂志》这样,写出那样蓬勃发展的力量,那种无可阻挡的朝气。”

  作家要追问的其实是“人心”。“改革开放过程中,人心起到了不可思议的作用。”阎连科认为,“对欲望、金钱、权力的批判是比较简单的,更深层的问题是:人到底成了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常说,三十年来人心不古,人怎么成这样了?但人怎么成这样了,人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谁都不知道。我们从封闭、贫穷的状态,到今天成了完全无法把握的人,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我们是什么样。这个小说可能相对细腻、准确地描绘了人到底是什么样。”

  《炸裂志》继续拓展着阎连科的文学地图,深度描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如他所说,一切“依然走在一个没有尽头、没有出口的楼道上。一个民族未知的变数,永远在焦虑着一个作家的心。”

  文/本报记者 尚晓岚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