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京剧《月光下的行走》首演 京剧声腔吟唱古诗词

2013年09月18日 09:30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昨天晚上,京剧音乐剧场《月光下的行走》在天蟾逸夫舞台举行首演。作为上海京剧院特别为中秋节打造的演出,《月光下的行走》别出心裁地选取了近20首关于月亮、关于思乡的古诗词,配以全新创作的京剧声腔,以此向传统节日文化致敬。

  上海古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新的艺术媒介纷纷涌现,传统古诗词也需要借助新的艺术样式加以传扬。在此背景下,当古诗词与京剧音乐剧场相遇,可能产生的化学反应令人期待。

  古诗词兴盛,作诗填词才能通关网络游戏

  在很多人看来,古诗词眼下正出现“由衰转盛”的势头,不需要再尝试新的普及和传播手段。关于这种“由衰转盛”,胡晓军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和《唐诗鉴赏辞典》是目前印刷量最大的书籍;读写古体诗词在某些人群中渐成风气,在包括公务员、企业白领、学校师生在内的年轻人群中甚至成为时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古体诗词写作的人有好几千万;某些网络游戏要求玩家依靠创作古体诗词过关,作诗填词由此成为许多玩家的必备功课。

  然而,古诗词真的兴盛了吗?在很多文化界人士看来,这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鉴赏浅表化,创作粗鄙化,正在把古诗词从表面的兴盛向着泡沫化推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胡中行就在多个场合表示,当下古体诗词写作和欣赏中存在大量不符合规范的现象。他以沪上一所高校某年举办的一次对联大赛为例,当时有500多幅作品入围,三位评委老师分头审阅,最后不约而同得出结论:一、二等奖空缺。因为很多参赛者并不会写对联,尽管文字花哨,却不懂得对联的规矩,有些连起码的平仄落脚都不对。

  而在胡晓军看来,古诗词在传承和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也是表面繁荣下的隐忧所在。他以小学五年级课本中一首于谦的《石灰吟》为例,其中有两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老师在讲解时,通常只是反复要求学生不要把“粉骨碎身”背成“粉身碎骨”,却不从绝句创作时的平仄对应关系来讲解为什么是“粉骨碎身”而不是“粉身碎骨”。“我们不是要让孩子们马上学习作诗填词,但对于古体诗词来说,形式与内容、技术与艺术是息息相关的。增加一些古体诗词创作技术的讲解,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这种古典文学形态独特而又深刻的印象,培养他们对于古体诗词的欣赏品味。”

  京剧音乐剧场,可以这样激活古诗词

  正是从上述角度出发,在很多学者看来,《月光下的行走》做出了一种尝试,它打开眼界,让我们知道古诗词这样的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加入音乐、舞蹈、剧场等新方式来传扬,适应当代人的审美意愿。

  昨晚上演的《月光下的行走》设计了一个古今对话的情境,由当代社会中一个孤独的行者与众多符号化的古人隔空交流,完成一段段诗词的吟唱。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向记者介绍说,千百年来,中国人寄情圆月,传诵着无数赏月、咏月、拜月、问月的诗篇,这里选了李白的《古朗月行》、苏轼的《水调歌头》、范仲淹的《苏幕遮》以及《诗经·子衿》、《诗经·蒹葭》等篇目,按照其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分别编入乡愁、爱情、亲情和抒怀四大板块,全新编配的京剧声腔,为这些千古传诵、耳熟能详的古诗词赋予新的样貌,观众在此过程中唤回一轮明月中潜藏的中秋文化。(本报首席记者 邵岭)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