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乾隆时牙雕“鬼工球” 镂空雕刻11层可转动(图)

2013年09月23日 14:16 来源:东南快报 参与互动(0)

镂雕福寿宝相花十一层象牙球。

  当机器高速运转的轰鸣声湮没不紧不慢的精雕细刻,整齐划一的流水线生产逼退独一无二的手工制作,这个时代宣告传统手工艺黄昏的到来。

  元代以前的官员,一听闻自己被贬谪到大庾岭以南,心里不免沉重地“咯噔”一下。不料到了明清,这片曾被前朝官员们视为有去无回的“恶地”,却迎来了传统手工艺的空前繁荣。

  上月底,广东省博物馆携百余件传统手工艺珍品来闽在省博开启奇幻之旅,展出将持续到10月30日。透过这些封存在博物馆橱窗里的“百工”珍品,我们尚可管窥、遥想这份渐行渐远的别样精致。

  鬼斧神工的“鬼工球”

  本次来闽的珍品中,有相当数量的牙雕作品,其中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11层牙雕球很是惹眼。这颗拳头大的牙雕球通体雕镂着精美花纹,更叫人惊叹的是,球体内还细细地分出了10层,每层相互套叠并能自由转动。更绝的是,内层的雕刻只能通过最外层的孔洞完成。越往里球体越小,受空间限制,非技艺炉火纯青的大师所不能,堪称鬼斧神工,故有“鬼工球”的别称。

  广东省博物馆历史部丁蕾博士介绍,牙雕球确是广东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国家博览会上,广东的25层牙雕球就获得了优秀奖。至今,广东省博物馆还保存着这份珍贵的证书。

  实际上,关于这段往事,当地还流传着一则更有趣的说法。当年广东艺人翁昭以25层牙雕球参赛,日本也携30层作品亮相。两件精品在工艺上各有千秋,一时难分伯仲。难解难分之际,赛会决定将两个颗牙雕球投进水中加热。这一来很快验明正身,日本的牙雕球在沸水下层层散开,发现不过是雕刻后再黏合。而中国的牙雕球则完好无损,证实由整块象牙雕刻而成。自此,广州牙雕球闻名世界。

  “明清以来,广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丁蕾介绍,各地商人从非洲运来象牙原料在广州加工贸易,广州逐渐成为全国象牙贸易加工的中心。伴随着象牙行业的迅速发展,牙雕技艺自然也蒸蒸日上。丁蕾介绍,清咸丰三年,广州牙雕艺人就已成立我国第一个象牙手工艺的行会组织“象牙会馆”。它分多个堂口,针对宫廷、外商、民间收藏等不同需求组织艺人制作牙雕。其下的“贡行”,便集中了一批技艺高超的艺人,专职琢磨进贡宫廷的牙雕制作。

  牙雕发展至今,制作工艺大抵分“雕刻、镶嵌和编织三大类”。丁蕾说,其中的“编织类”须将象牙泡软,劈成细丝后再行编缀,堪称惊艳。不过由于这种技艺耗时耗资过巨,崇尚节俭的雍正皇帝曾下旨停止制作。遗憾的是这项技艺如今已然失传,所幸在故宫博物院里还能看到两件象牙编织的扇子实物。面对这些宽度不足0.1厘米的象牙细丝,后人只能在橱窗外遥想、惊叹当年巧匠们的娴熟技艺和绝妙构思了。

  端砚,当仁不让的群砚之首

  砚台,堪称古代文人墨客案头上的一道独特风景。产于端州(今广东肇庆)的端砚,因易发墨、不损毫及储水不易干等诸多优点,当仁不让地被推为群砚之首。实际上,端砚除具有器物的实用性之外,它还是一件绝妙的艺术品。

  丁蕾提到,评判一方端砚品质如何,“主要是看石材、工艺和铭刻”。石材包含质地和花纹,广东著名的蕉叶

  白、冰纹、鱼脑冻等,均是端砚的名贵石品。铭刻则是文人墨客的题字。至于工艺“指的就是雕刻工艺”,方寸之间成了手工艺人争奇斗巧之地。大约在明代,我国的端砚雕刻艺术开始形成地区风格。至清代形成流派特色,出现粤派、徽派和苏派三大流派。和其他流派相比较,丁蕾认为粤派的端砚雕刻自有它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雕刻题材上”,当地常见的芭蕉叶、螃蟹、海水纹等,常被灵巧的手工艺人刻入砚台中。本次来闽展出的十余方砚台中,既有别致的葫芦、瓜果等造型,更有在雕刻上花尽心思的巧作,游客不妨到省博亲自领会一番。

  除前述的牙雕、端砚之外,本次来闽展出的手工艺珍品还有不少看头。以粤绣为例,它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除以丝、绒等为线外,奇思妙想的广东巧匠们还喜好以孔雀羽毛捻缕或马尾毛缠绒作线,尤为别致。实际上,展品中这种花费心思的巧作还有不少。一把19世纪的“加官进爵图”象牙双面扇,除了扇骨以象牙精心雕镂而成,扇面也大有讲究。在丁蕾的指点下,我们才发现扇面上彩绘的几大官宦形象,其面部均以指甲盖大小的象牙片贴成。“包括人物身上的衣物,并非颜料绘制,而是以各色丝线一一拼贴而成”,精致得有点太过讲究。

  而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以及受西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广东地区也出现了中西交融的手工艺品。本次来闽的展品中,便有几幅色彩明丽、造型别致的蚀刻玻璃。制作时,匠人须用细细的针尖在玻璃上刻绘图案纹饰,其精致程度可见一斑。

  传统手工艺的一声叹息

  “明清两代540多年是广东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谈及此,丁蕾坦言,广东的工艺美术亦随之起落——明代快速发展,清代中期达到繁盛,清代晚期开始转型并逐渐走向衰落。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广东墟市和城镇随之兴起。”丁蕾介绍,在大兴土木热潮下,木雕、石雕、砖雕等建筑装饰工艺日渐精进。进入清代后,国内消费水平提高,尤其是乾隆时期国力昌盛、社会稳定,人们不仅仅关注温饱问题,“更开始关注艺术品等非物质上的内容”。这时候,端砚和瓷器等实用品向艺术品转变,端砚更在乾隆时代迎来了它的鼎盛期。而海上贸易的繁荣又促进了外销陶瓷、丝织等手工业工艺水平的提高。

  “明清时期广东境内生产和制作的传统工艺品异常丰富”,丁蕾介绍,粗略统计约有150种以上。本次来闽展出的珍品涵盖端砚、玻璃器、广彩、外销扇等十余个领域,但仍只是广东工艺美术成就的“冰山一角”。

  随着时代的演变,《天工开物》里塑造的“百工百艺”时代已宿命式地渐行渐远。传统工艺在便利的近代流水线面前,逐渐退居幕后,隐忍地发出一声叹息。丁蕾认为,传统工艺的日渐式微实际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生活习惯、居住方式和建筑材料的改变”,明代时这些促进砖雕、广式家具、蚀刻玻璃工艺发展的因素不复存在,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工艺品也随之日薄西山。而如牙雕等受原材料的制约,这一行业也无奈地逐渐没落。

  稍可安慰的是,这个时代并没有吞没传统工艺的生存机会。丁蕾透露,以端砚为例,根据2011年底的统计,端砚占全国砚台产销量的70%,处绝对领先地位。目前肇庆拥有国家级端砚大师19人,制作时“仍以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模式为主”。更难得的是,工艺大师大多仍依古法,手工雕制端砚。

  只是,端砚在这个时代似乎更多地成了安放橱窗、供往来客人赏玩的艺术品,它盛放笔墨的实用性倒逐渐被世人遗忘。这,会不会是另一种遗憾?(记者 刘云鹏/文 刘兴/图)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