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天堂在上,美国在这儿》:回顾美国发展的历史

2013年09月29日 08:45 来源:南方网 参与互动(0)

  讲美国的书有很多,其中大部分在回答“美国是怎样的”。Talich的这本《天堂在上,美国在这儿》回答的是“美国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美国为什么没有成为别的样子”。这两个问题当然不是同一个问题。按照书中的说法,美国的建国者们,希望建造一座山顶之城,成为全世界的灯塔,但因为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最终这座城只能建到山腰,值得庆幸的是,这座建设过程中危机四伏的城堡,至今屹立。如果把刚才两个问题换一个说法,就相当于,美国这座理想之城为何无法建到山顶?以及,是什么保护了它没有土崩瓦解?这本书提供了它的解释。

  对南北战争和民权运动的多角度解读是这本书的特点。南北战争爆发,是因为南方允许蓄奴,但奴隶是怎么来的呢?作者谈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角度。其实养奴隶一开始并不划算,雇用契约佣仆是更划算的方式。但因为经济原因导致暴动,而且人口死亡率下降,再加上黑人拥有抵抗疟疾的基因,导致蓄养黑人奴隶成为最有效的经济手段。而黑白对立的概念只不过是政府想用人种差异代替社会地位差异,从而扼制低收入人群造反可能的一种策略。

  南北战争又何以爆发呢?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总统当然是直接原因之一,但是他的得票率非常之低,北方只有一半人选他,南方几乎没人选他。可见还有其他原因。作者先介绍了美国建国之初对待奴隶制的矛盾态度,废奴派默许其存在,但尽量限制它的发展,指望市场经济将奴隶制自然淘汰。不料轧棉机出现,改变了南方的产业结构,让奴隶制度一下稳定下来,并且越来越难以改变。这时出现了第二次大觉醒的背景,北美清教徒的基本宗教观念发生巨变,开始积极面对社会上的罪,例如奴隶制,他们相信社会要通过废除这种罪恶制度来实现自我救赎,这种想法渐渐成为北方主流。南方和北方的分歧一日比一日激烈,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相继出现几个重大案件,依次将国会、最高法院、全民公决解决奴隶制的道路堵死,断送了所有希望,让1860年大选成为南北决战象征意义上的前奏,即使林肯是一个法律上承认奴隶制的北方温和派,南方也难以再信任他。所以他的当选,就意味着战争。

  再说上世纪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虽然南北战争的结局是北方胜利,南方失败。但南方通过战后的“密西西比计划”将大部分黑人的政治权利都取消了,并建立起种族隔离制度,这种做法甚至得到了高院的认可。黑人争取权益的过程实在是漫长而艰辛,在几十年中他们打了大量的官司,一小步一小步地积累自己的胜利,才在“布朗诉皮卡教育局案”,让高院认定种族隔离政策是违宪的。但是,法律上的承认往往领先于社会习俗和人们内心的承认,黑人要做的还有更多,于是首先有了罗莎·帕克斯的拒不让座事件。作者介绍,这其实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意外”,即使帕克斯没有遇到那天的事件,类似的非暴力抗议活动,或迟或早也会爆发。

  马丁·路德·金作为这场伟大的民权运动的领袖,提出了一整套有效的战术,他提倡和平谈判,及以非暴力行为来冲击不平等制度,并保持己方的道德优势,取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同情。同样是非暴力活动,黑人民权运动无法做到甘地那样使之成为一种信仰,但他们有幸生在电视蓬勃发展的时代,是这种威力无穷的视觉媒体让所有人再也无法对板上钉钉的不公事实装聋作哑。国际冷战局势也对美国政府十分不利,为了和苏联竞争国际形象并赢得刚刚独立的第三世界前殖民地国家的信任,当时的总统肯尼迪也不得不联手国会,将高院的判决精神付诸实施,最终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了几百项保障民权的法案。

  本书在纵论历史大事的同时,从一些非常新奇的角度切入了美国文化的断面。譬如其中一个章节,通过一个英国莎剧演员和一个美国莎剧演员之间发生的粉丝拆台事件(跟我们今天见证的同类事件没有任何区别)告诉读者,在美国,剧院是如何成为整个社会的缩影。因为不同阶层汇聚一堂,不分高雅低俗,使得美国大众对文化作品形成了一种有别于欧洲的平视态度。但是,一视同仁的乌托邦终究是不存在的,慢慢地占有更多财富的阶层就分离出来成了所谓上流社会,他们更欣赏来自英国的代表欧洲正统的严肃艺术,于是和下里巴人分道扬镳,两方互相敌视,渐成水火,终于酿成一场轰动的文化战争,文化消费市场也由此一分为二。

  作者在叙述美国这三百多年的历史时,并未按照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也未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门类分法,而是信手拈来,随意组织,但在读者眼中,仿佛每件事之间无一不存在联系,因果井然,浑然一体。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带着立体眼镜看3D电影,明明身在其外,但又如身临其境,每个故事都不再是历史书上沉睡的呆板文字,而是像电影一样活了起来。更令我非常佩服的是,作者———如果把他比作这部3D影片的导演———谨守和写作对象之间的安全距离,只谈逻辑,只做分析,不加任何多余的价值判断,因为,那是读者的工作。(Magasa)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