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将推 写童年记忆

2013年10月09日 09:18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很少人会记得小时候读过的那些应景课文,但是课本里大作家的往事回忆却深藏在我们脑海的某一个角落里。朱自清父亲的背影、鲁迅童年的伙伴闰土、冰心的那盏小橘灯……这些形象因久远而模糊,但是永不磨灭。近日,上海99读书人、明天出版社共同推出了儿童文学精品系列图书《我们小时候》。王安忆、苏童、毕飞宇、迟子建等,一批当代作家用笔触回顾他们的童年记忆。

  翻开这套书,如同翻看一本本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或者折了角,每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这是一套大作家写给小读者的儿时记忆,也是一套文字优美至极的名家文集。作家们没有美化自己的童年,没有渲染贫困,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从童年记忆中汲取养分,把童年时的心灵感受诉诸笔端。

  王安忆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记忆也是,谁的记忆谁有发言权,谁让是我来记忆这一切呢?”如果王安忆没有弄堂里的童年,忽视了“那些沙砾似的小孩子”,就可能没有《长恨歌》这部上海的记忆。儿时用心灵观察、体验到的一切可以受用一生。如苏童所言,“童年的记忆非常遥远却又非常清晰”。苏童因为对儿时空气中漂浮的“那种樟脑丸的气味”和雨点落在青瓦上“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记忆犹新,因为对苏州百年老街上店铺柜台里外的各色人等怀有温情,他日后的“香椿树街”系列才有声有色。

  汤圆、蚕豆、当甘蔗啃的玉米秸……儿时可怜的零食留给毕飞宇的却是分享的滋味,江北草房子和大地的气息更一路伴随他的写作生涯。毕飞宇说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等待中度过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让我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忍受力。”没有他少年时在无垠的田野上的守望,就不会有他日后《玉米》、《平原》等乡村题材的杰作。所以,毕飞宇说:“如果你的启蒙老师是大自然,你的一生都将幸运。”

  如今我们用数码相机、iPad、智能手机不假思索地拍下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表情、每一个角落、每一道佳肴,然后轻轻一点,很豪爽地把很多图像扔进垃圾档。其实,精湛的文本胜过图片,因为你可以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

  据介绍,这套丛书目前推出六册,分别是已出版的王安忆的《放大的时间》、苏童的《自行车之歌》、迟子建的《会唱歌的火炉》、张梅溪的《林中小屋》、郁雨君的《当时实在年纪小》,以及即将面世的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扬子晚报记者 蔡 震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