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御用翻译”林少华:我和村上春树都倾向孤独

2013年10月12日 15:55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翻译家林少华

  熟悉村上春树的读者都知道,他热爱长跑和马拉松。而对于村上春树来说,每年一次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公布时刻如同马拉松长跑。但长跑似乎漫漫无尽头,每次他只是优秀的参赛者而不是最终的得冠者,今年又是如此。诺贝尔文学奖颁布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了村上春树的中文“御用翻译”林少华,听他讲述村上及其作品。 

  论作品:村上作品契合转型期中国青年人心理

  山东商报:村上春树在中国有着庞大的粉丝群,尤其是在一些小资女性读者群体中村上的作品是必读的,他的名气甚至超过国内的很多作家,所以国内也一直很关注他提名诺奖,为什么他的作品能在国内流行开?

  林少华:几年前就这个现象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大多调查对象都会选择“村上春树的作品提供了一种看待和把握世界的另外一种视角和方法”。另外从我个人接触的范围来看,“村上春树热”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青年心理有契合的成分。

    山东商报:近十年,日本的新一代文学开始在大陆悄然流行,比如80后作家青山七惠和金原瞳,您对这些作家、这些文学怎样看待?

  林少华:这些群体的作品我也有些接触。我个人认为,我们对于日本一些文学的接受不够清醒不够理智,选择性做得比较差。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出版社考虑首位的是利益。所以说我们在这方面缺乏文化自觉性,缺乏文化自尊,在引进作品时应当考虑下作品是否具有文化积累。

    山东商报:对应上一个问题,日本文学在中国很受欢迎,那么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情况怎样呢?

  林少华: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没有日本文学在中国受欢迎,中国人对外国人的作品很熟悉,但说实话,外国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并不是将其当做有价值的文本看待,有一种猎奇的心理。

  谈村上春树及作品:我们都倾向于孤独

  山东商报:据不完全统计,您共翻译了村上的41部作品,您与村上之间在某些方面比如性格、思想或者写作上有没有相通的地方?

  林少华:我们都比较内向,不大喜欢和别人打交道,我们都倾向于孤独。在对待自然事物和人文关系处理上有相通的地方。

  另外,他的文体带有鲜明的个人语言风格,村上的笔调和我的笔调很相似,翻译他的作品很有得心应手的感觉。

  山东商报:作为村上的“御用翻译”,您应该是国内少有对他作品有深刻理解的专家,从村上最初的《且听风吟》到《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再到《1Q84》,您认为他的写作风格有哪些变化?

  林少华:他的作品出道有30余年了,如果分为两个阶段的话,前十五年主要是对个人精神生活、心灵品位所做的一些诗意性探索,以赋予诗性的语言对现代都市人的失落感、疏离感做了开拓,这是大体所说的小资情调作品的一个阶段。

  转折点出现在1994、1995年左右,在这之前他的作品不介入社会和历史重大问题的,在此之后开始介入历史和社会,可以用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文学奖中所阐述的高墙与鸡蛋之间的关系性形容,“高墙”指的是体制,“鸡蛋”指的是个人的主体性或者说个人的尊严,后十几年主要是探索作为“鸡蛋”的个人主体性在面对体制这堵“高墙”的时候所能达到的可能性,对体制,尤其是对日本的国家性暴力的探索。山东商报:其实有个问题读者很好奇,您私底下与村上的关系如何?算是心灵上的知己吗?

  林少华:精神上的交流肯定有,我和他联系并不多,我和他都是不喜欢套近乎的人。一个翻译处理的是文本,就像钱钟书所说:“如果你吃鸡蛋,觉得这个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要去知道下这个蛋的鸡是谁呢?”

  聊翻译:翻译能成就作家也能毁掉作家

  山东商报:大陆版的村上春树作品一直都是由您翻译,台湾地区的版本是由赖明珠女士翻译,赖明珠的翻译又有何特点?

  林少华:赖明珠的翻译倾向于口语体,贴近现实生活而不是书面语体。

    山东商报:因为某些原因,您没有接到村上的力作《1Q84》的翻译,您对媒体也曾表示过对此事的失落,若有机会,会不会重新翻译一次《1Q84》?

  林少华:如果上海译文出版社重新拿回版权,只要精力和体力支持,我愿意去翻译。

    山东商报: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比如傅雷和王道乾的翻译倾向于意译,您翻译的村上作品也带着“林氏风格”,怎样看待直译和意译?

  林少华:文学作品完全直译是不可能的,只是直译和意译有多有少的问题。直译和意译二者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意译更传神。

  山东商报:对于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而言,一个好的翻译尤为可贵。比如翻译莫言作品的瑞典翻译家陈安娜和美国翻译家葛浩文,莫言获奖翻译功不可没,您个人又是怎么看待翻译这个角色?

  林少华:中国的读者是通过中文读村上的作品,中文赋予了其作品在中国传播的第二次生命,他的作品最终体现形式是中文,那么中文翻译能到什么程度就决定了他的作品在中国的命运。村上的作品从1989年传入中国到现在已将近25年,一个外国当代作家能在中国长盛不衰很不易。

  总的来说,一个翻译可以成就一个外国作家也可以毁掉一个外国作家。所以翻译这个角色还是不可小看的。(记者杨洁)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