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环境有利 多元融合趋势明显

2013年10月14日 10:10 来源:长春日报 参与互动(0)

  2013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在刘慈欣家门口举行,是一个分水岭。今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三十年前,1983年,中国科幻挨批,被打成“精神污染”和“伪科学”,这是中国科幻的黑暗年代。二十年前,也就是1993年,成为中国科幻重装上阵再出发的一年。那一年,王晋康凭借《亚当回归》夺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一等奖,自此,科幻“新生代”集体登场,吴岩、星河、杨鹏、杨平、柳文杨、潘海天等叱咤风云,直到1999年,刘慈欣凭借《带上她的眼睛》夺得银河奖一等奖,一代人合力创造了一个灿烂新纪元。

  总体看,过去三十年,是忍耐、坚持、奉献、学习、积累、奋斗、发展、创新、爆发的三十年。但中国科幻的水平总体上还较低,需要长期艰苦努力。

  我对中国科幻的未来三十年表示乐观。从大环境看,今年是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是中国梦的元年,再过三十几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包括创新型社会。这将是面向未来可以有所作为的三十年,而那正与一个科幻黄金时期匹配。展望中国科幻未来三十年,有如下可能:

  一是新人类代替旧人类。今年星云奖是80后全面主导的第一届。“硅一代”取代“碳一代”,从此一切不同;二是复杂性将成为科幻主流,唯有复杂才能涌现出奇观;三是新科技革命、新工业革命进入人们生活,中国基础科学向诺贝尔奖冲刺,将为科幻注入新活力;四是全球化加速背景下,《三体》获得雨果奖,带来新一次科幻高潮;五是中国科幻电影将随“华莱坞”的崛起而崛起;六是科幻界一批年轻博士陆续参加工作,科幻学术理论研究将不断创新;七是科幻与中国本土文化更融合,发现新题材,创造新流派;八是更多人将以享受科幻为日常乐趣,科幻进入更多产业和领域。

  这个过程将促动整个民族思维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韩松)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