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宁:不同意“汉字危机”的提法 不符合事实

2013年10月25日 08:23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王宁(资料图)

  核心提示:

  ○ 现在,亿万人在以汉字为载体传播信息,我们每天都在看汉字、输入汉字,汉字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书法艺术空前活跃,怎么能说汉字有危机呢?

  ○ 写字的机会有的是,不写,只能归咎于文化修养的不足。我们应当检讨社会精神追求的失落,文化素养的降低,对母语和汉字没有敬畏之心,没有爱惜的情怀。

  ○ 社会风气出了问题,要好好搞文化建设,改造社会,怎么能去怪罪人类最高智慧发明出来的电脑?

  ○ 众多信息是利用互联网传播的,汉字问题会直接影响汉语信息向全世界传播的速度与信度。汉字作为信息的载体,如果没有规范,各自为政,对整个社会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

  ○ 由于科技知识的普及,技术应用的扩展,大量人才的培养要通过远程教育来实现,科技用字再也不能仅仅由某个行业中的少数人来确定。  

  “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宣传口号。而此前,一档名为《汉字英雄》的文化综艺节目也在河南卫视热播。这些节目在全社会迅速掀起一场汉字文化传承大讨论,听写比赛高收视率的背后,是国人汉字手写能力普遍下降的严峻现实。

  信息化时代,键盘输入逐渐替代了书写,网络造词、网络用语渐成流行风尚,在告别“铅与火”的同时,我们逐渐失去了很多与汉字“亲密接触”的机会,很多人对汉字的书写能力退化与规范化问题深感忧虑,发出汉字文化传承迎来危机的叹息。那么,汉字信息化与汉字文化传承二者是否相悖?汉字文化应如何借助信息化的力量创新和发展?

  《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认为不能把书写几率减少现象夸大为“汉字危机”,把提笔忘字归咎于电脑技术,信息化使汉字文化更利于传播。要满足信息传播与高科技传播手段的需要,传承汉字文化,尽快出台新的汉字规范刻不容缓。

  光明网教育:随着“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这类节目的播出,“汉字危机”这个概念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我们这里所说的“危机”,究竟怎样定义?是否真的有这样的危机?

  王宁:我不同意“汉字危机”的提法,这个提法是不符合事实的。19-20世纪之交,存在着汉字存废之争,“废除汉字”、“汉字拉丁化”的呼声很高,但是到了50年代,我们国家以推广普通话、推行简化汉字、推行拼音方案三大语文政策,初步解决了文化普及和教育普及的问题,汉字的存废之争已经不再尖锐。

  到了80年代,信息时代悄然而至,计算机网络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汉字能否进入计算机,又使“存废之争”再度尖锐。直到90年代,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发明成功,汉字进入了计算机,成为传播汉语信息的最有效的载体,汉字的命运由历史、文化和科技联合做出了结论——它在信息社会的存在已毋庸置疑。汉字的存废之争彻底画上了句号。

  现在,亿万人在以汉字为载体传播信息,我们每天都在看汉字、输入汉字,汉字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书法艺术空前活跃,怎么能说汉字有危机呢?

  有些人根据汉字采用输入的方式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因而手写的几率比过去少了,就说汉字发生了危机,难道汉字的实现只能手写,不能采用其他方法吗?我们可以探讨汉字手写机会少了,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写字的水平下降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能也没有必要把这种现象夸大为“汉字危机”。

  光明网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键盘输入慢慢代替了书写,很多人因此将 “提笔忘字”现象归咎于电脑技术和信息化,您怎么看?

  王宁:把提笔忘字归咎于电脑技术,在逻辑上也是不通的。写字对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确实很重要,字光看不写便缺乏亲和感,但这是我们没有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写字的爱好和习惯,一旦不爱写字,手写就被遗弃。

  当然,有了电脑,需要快、需要及时的信息用网络传播,但给朋友、亲人写信,都通过电邮,本来就不正常,喜欢写字的人总要用手写才对他人尊重。电脑也不是无处不在,都那么方便。写字的机会有的是,不写,只能归咎于文化修养的不足。

  我们应当检讨社会精神追求的失落,文化素养的降低,对母语和汉字没有敬畏之心,没有爱惜的情怀,到处都在对说话写字戏谑、开玩笑,低级幽默……社会风气出了问题,要好好搞文化建设,改造社会,怎么去怪罪人类最高智慧发明出来的电脑呢?

  光明网教育:信息化对汉字的书写传承造成威胁的话题已经在社会上有了非常多的讨论,您认为,信息化与汉字传承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能让二者更好的结合起来,使信息化对汉字传承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信息化对汉字传承有没有正面作用?体现在那些方面?

  王宁: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使汉字的作用更为显现,说“信息化对汉字的书写传承造成威胁”,这是一个十分令人不解的提法,汉字在计算机里传播难道不是传承吗?用计算机保存汉字会比用抄写和铅字印刷保存汉字更差吗?汉字的传承在信息时代既可以用造字技术实现,又可以用扫描保留原貌,这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只能说信息化减少了汉字手写,怎么能说信息化威胁了汉字传承呢?难道汉字必须手写才是传承吗?

  信息化不但使汉字的保存有了更为宽广的空间,而且对汉字书写的浩如烟海的典籍保留原貌,不会损坏流失,同时还使汉字的成品传播的速度和信度大大提高。

  试问,过去我们要想看到那些宫庭的藏品、器物上的文字、真本、善本,是多么困难?现在只要他们数字化,任何人都可以从网上看到,而且那么真切,这不比过去集中许多饱学之士手抄编书更利于传播吗?怎么能把人的书写机会少了作为影响传承来讨论呢?

  光明网教育:您作为《通用规范字表》研制组的组长,在规范汉字的使用方面有什么经验能够分享吗?是否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可以保持、促进汉字的规范性使用?

  王宁:信息时代是汉字规范更加凸显的时代。信息化使过去的汉字规范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制定新的规范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制定《通用规范字表》就是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在信息时代,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及时和准确地获得必要的信息,并把需要传播出去的信息及时和准确地传播出去。计算机成为传播信息的工具,实现了信息传播的高速度、远距离和高度的社会化。由于信息的远距离传播,输出者与接受者是两头不见面的;在重大问题上,信息传播的两端已经不是一人对一人,而是一国对另一国、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信息的社会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汉字规范的作用就更加突显出来,可以说,有了汉字这种传播载体的标准化,才能实现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信度。何况,经济建设的高潮,必然带来文化建设的高潮。母语教育的发达和文化事项的增多,必然使汉字文本在网络上的传播数量激增。众多信息是利用互联网传播的,汉字问题会直接影响汉语信息向全世界传播的速度与信度。汉字作为信息的载体,如果没有规范,各自为政,对整个社会会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应当说,信息时代是汉字规范的必要性更加突显的时代。

  信息时代的汉字规范对个人的影响也是十分直接而刚性的。在我们国家,户籍、邮政、金融、保险等行业的信息贮存和检索已经数字化,人名与地名不再依靠手动填写,已经全部进入计算机。过去,普通人名、一般地名用字的范围非常小,取名字采用生僻字的影响离不开自己的生活圈;现在,如果采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报名、取钱、发报、贷款、登机……都难以办成。过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有名词术语只被科学家和专业人员使用,现在,由于科技知识的普及,技术应用的扩展,大量人才的培养要通过远程教育来实现,科技用字再也不能仅仅由某个行业中的少数人来确定。

  计算机成为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汉字不但不能有一个两个的差异,连一笔两笔的差异,都会给信息传播带来阻塞,甚至酿成大小不等的事故。除了规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以外,由于姓名、地名、科技用字的规范不容忽视,已经作为规范字的7000通用字的数量也远远不够用了,汉字“通用”的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必须包括计算机储备的通用性在内。

  在这种形势下,汉字的规范已经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原有的规范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传播与高科技传播手段的需要,尽快出台新的规范汉字表已经是迫在眉睫,不作不行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正是这种新形势的必然反映。

  宣传规范的必要和必须,已经是我们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