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陈晓明:门罗获奖是单纯和文艺的诺奖

2013年10月29日 14:13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陈晓明,福建光泽县人。早年在福建省南平师专学习任教,1983年进入福建师大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在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研究工作。1 98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2003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12年起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其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当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出版著作《无边的挑战》、《不死的纯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等近30部。曾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2002年),获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2007年) ,近年获北京市、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国人素有诺奖情结,未能获奖时踮着脚无限虔诚地张望,可一旦获奖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善用。这直接导致了“莫言热”长时间退不下来,正如莫言所说,“我自己已成为‘莫言热’旁观者”。然而,就在人们依旧热议莫言之时,10月10日,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摘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下,人们免不了将莫言和门罗拿来进行对比。

  莫言和门罗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哪里?两者有没有共性……26日,应福建省文学院之邀,闽籍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来到福州八闽书院,与读者一起分享两个极地的文学对话。其间,陈晓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A 门罗获奖是单纯和文艺的诺奖

  “从门罗的小说可以看出当今西方短篇小说所抵达的艺术境界,这算是比较单纯和文艺的一次诺奖。如果说这样的奖项在回避什么也算是一种政治的话,那它就是了。”在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当晚,陈晓明在博客里撰文写道。

  “与莫言作品依托中国20世纪的历史,下手狠重、饱满,在荒诞中尽享戏谑与幽默的狂欢不同,门罗的小说篇篇写得精细微妙,且自然灵巧。”在陈晓明看来,虽然莫言和门罗的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存在强烈的反差,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那就是对人性淋漓尽致的揭示和对生活深刻的发掘,他们把自己的艺术特性都发挥到了极致。

  从事文学批评30年的陈晓明,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曾撰文写道,中国靠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贾平凹和莫言。

  “对中国人来说,莫言获奖远远超出了文学上的意义。在后莫言时代,莫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肯定,也使得文学回归到文学本身。”陈晓明说,莫言获奖前,国人对诺贝尔奖,只是当新闻事件来看,莫言获奖后,大家对诺贝尔奖作品都非常好奇,会去看看莫言的作品和门罗的作品到底有什么差异,大家会带着对文学的探索去看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离文学更近了。

  B 文学创作要承担起一种责任

  上个世纪,中国文学在每个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都有所不同,那么,在当下又该如何衡量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当下的中国文学既不是‘五四’白话文学运动时期朝气蓬勃的文学,也不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亦不是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驱动器,更不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汉语言白话文学的艺术性探索的先锋。今天的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就是人们的兴趣爱好的一部分,或者是获得愉悦、获得知识以及提升修养的一种方式。”在最近出版的《守望剩余的文学性》中,陈晓明如是写道。在多年的文学批评中,陈晓明一直强调文学性以及文学品质,认为文学要回到文学本身。

  文学边缘化一直是文学界讨论的一个话题,在陈晓明看来,说文学边缘化是不恰当的。他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变得多样化,文学不再是社会的唯一主导,变成了文化的基础,影视、动漫、游戏的背后都要有文学。在视听时代,文学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了。

  “如何把好的文学作品,如何把文学对审美、对心灵、对精神的一种维护坚持下去,是一种责任,是对文化的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在陈晓明看来,现在我们大量接触的所谓文化的东西,是娱乐,甚至是泡沫。一幅画几十万元,现在社会对文化的看待太不正常,价值扭曲。这恰恰是我们今天对文学还怀有感情的一个因素。

  C 中国当下的文学作品水准很高

  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对中国当下文学的批评不断,而陈晓明则一直为近些年来的中国文学正名。

  “今天的汉语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这60多年的历史中,水准无疑是很高的。”陈晓明说,好作品少是正常的。因为好是相对的,比较出来的。对中国来说,文学作品量太大,每年抽出10部好作品,10年就100部了,这了不得。

  陈晓明深有感触地说:“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曾语带羡慕地说,‘中国今天有一批五六十岁的作家,这样一批人在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没有的,我真羡慕你们’。大江健三郎了解中国。他口中的这些中国作家,其作品放到世界上并不逊色,那些贬低中国文学的人,他们也不读世界文学,我们只有读了好的作家的作品,我们才能去比较,而且文化背景也不一样。”

  作为从福建走出去的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对福建的作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福建作家的特点是内敛、踏实,默默地写作,不张扬、不炒作。他们普遍比较朴实,比较踏实,但在长篇小说方面确实没有出现像莫言、贾平凹这样的大家,确实值得探讨。”

  D 走出去,翻译上多投入

  在陈晓明看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力有限,关键是汉语翻译的问题。

  因为西方要读懂汉语太难了,全世界最好的各种语种的翻译家,说得乐观一点,不会超过40个,汉语文学要获得世界的承认,首先要过翻译这一关,中国文学要走出去,要多花点钱在翻译上做点事情。陈晓明举例说,当年日本为了使文学走向世界,在很多大学设立日语讲授教学,由日本政府资助。

  陈晓明建议,中国要做文化推广、文化传播,关键要培养大学精英,进入国外的大学教育这是最关键的。

  陈晓明告诉记者,上个月在台湾参加研讨会时,一名学者的话对他启发颇多:“国内总有一些人认为,西方通过政治来读我们的文学,别太自恋了,西方没有人对你的政治感兴趣,主要还是读文学。例如,阎连科的小说在法国传播得非常好,销售情况也不错,就是觉得他文学上水准非常高,没有一个西方人会因为对政治感兴趣而去持续阅读你的作品,这是荒谬的,我们自己进入了一个误区。”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