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步步惊笑》演员金士杰:逗人笑是个难差事(图)

2013年11月05日 10:5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在《步步惊笑》中,金士杰(右)带给观众全新的形象。

  “北京观众更热情,他们的笑声简直大得‘可怕’,甚至会和场上的演员对话……”昨天下午,台湾果陀剧场《步步惊笑》在北京的首轮演出已经结束,金士杰正在去往机场的路上,但这几天海淀剧院疯狂的笑声,似乎仍然还在他的耳边回荡,让他在言谈中透着满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戏剧人来到北京演出,金士杰也早已成了北京戏迷的老朋友,和台湾观众一样,北京粉丝也亲切地把这位老戏骨称作“金宝”。作为曾经见证了华语戏剧发展的重要人物,62岁的金士杰确实是个难得的“宝”。抛开舞台上的嬉笑怒骂,他对戏剧的思考更值得人们琢磨。

  表演 什么角色都想玩一下

  每一次出现在北京观众面前的金士杰,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孔。最催泪的,是去年《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里的“渐冻人”莫利教授;最冷酷的,是今年上半年《如梦之梦》里的伯爵;最搞笑的,则当属此次《步步惊笑》里的这位英雄人物理查·汉奈。

  金士杰说,选择如此多面的角色,是自己刻意为之,“演员接受不同的挑战当然是好玩的,角色离我或近或远,我都想玩一下。”更难得的是,金士杰能够与每个角色都非常熨帖。演莫利教授,他躺着演戏都能让观众掬一把泪;化身落魄的受难英雄,他又能疯狂地上蹿下跳。“莫利教授和我本人的思想性格有交叠,就是仗着这种交叠,敢于让角色往我身上靠,但有的角色一定要保持距离,最重要的是要让观众相信。”金士杰这样总结自己的表演经验。

  《步步惊笑》全剧风格轻松热闹,悬疑的戏份由不拘一格的表演演绎得趣味横生,观众看得很轻松,演员的表演似乎也很轻松。可金士杰透露说,其实演员在体力上一点都不轻松,第二场时衣服就都被汗浸透了,但在表演上一定要轻松,“喜剧就要追求这种没有痕迹的表演,排演中细节、机关设计虽然很辛苦,但在演出当时却千万不可用力,就像马戏团的小丑,看着糊里糊涂,使观众完全不设防,才会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包袱而笑出来。”

  不过,对于这种辛苦金士杰不以为然,他早就知道:“逗人笑是很艰难的工作,而且你还要非常轻松地去做非常艰难的工作。”

  赚钱 超级奶爸为奶粉转型

  《步步惊笑》的演出现场,一阵阵笑声前赴后继地涌向舞台,与众多商业喜剧现场一般无二。不熟悉金士杰的观众很难想象,他是台湾第一个实验剧团“兰陵剧坊”的创始人之一,并曾经担任团长,被认为是台湾现代剧场的开拓者及代表人物。

  金士杰也曾认为,戏剧不能自我矮化,是能够诞生费里尼、伯格曼那样伟大人物的事业。为此,他曾经心甘情愿地做着“社会边缘人”,口袋里经常只剩下一顿饭钱。“因为信仰,我对某种自苦有兴趣,喜欢流汗出力气,觉得人不应该太富有,而剧场就是这样一个自苦的地方,可以满足我的‘自虐’倾向。”但他近几年却以一个更为亲和的形象出现在大陆的话剧舞台上,无论是《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还是《步步惊笑》,都是比较商业的戏码。

  谈起这种商业的转变,金士杰并没有表现出被侵犯的愤怒,而是很坦然地说:“目前实验的戏的确比较少,但不是不做,在比较商业的戏中也会有一些实验的尝试。”向商业转型的背后,金士杰还有一些“甜蜜的负担”,刚刚两岁多的一对双胞胎,让步入花甲之年的他心甘情愿地改变,“现在我是两个孩子的爸爸,要挣奶粉钱,先锋的戏和我的轨道不一致。”

  为了给孩子们攒更多的奶粉钱,除了商业戏剧,金士杰也接拍电视剧。下个月,他就要接演大陆制作的电视剧《武则天》。很多话剧演员都说,演电视剧是放电,舞台剧则是在充电。对于大陆同行的这个说法,金士杰感觉很新鲜,但他认为,“两者都是戏剧表演,有不同的工作和挑战,舞台剧虽然深刻,但却比较小众,电视剧虽然通俗,但市场更大,保留得更长久。”

  心愿 想要看看“开心麻花”

  《步步惊笑》中,卜学亮和刘亮佐是绝对的配角,可他们的戏份儿甚至比金士杰还要多,一共要饰演44个角色,最多时两分钟内要变换7次角色,那种灵活自如的表演也让观众大开眼界。

  这种新鲜感也是近几年来许多台湾戏剧的共同点,“台湾戏剧更朴实、更生活,在表演上束缚更少,能够在一些小悲伤、小喜悦背后藏着深刻的思想主题,《宝岛一村》、《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都是如此。”谈到台湾戏剧人在大陆话剧市场上表现,金士杰很是自豪。

  谈到两岸的戏剧关系时,金士杰谦虚地认为,台湾戏剧受益于近年来的开放,让他们寻找到了一片新的空间,“大陆的市场让台湾戏剧人的生存比以前容易了很多,台湾的市场很小,以前总得不停地排新戏,现在一个戏却能演两三年,当然非常超值了。”

  面对这样一个血脉相通、语言相通、文化相通,看似非常容易开发的市场,金士杰又提醒同行,“台湾戏剧人要想真正打开这个市场,就必须拿出更好的品质,要对自己的要求更严谨,如果轻视大陆的观众和戏剧人,就会错失上好时机,把自己困在台湾岛上。”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从北京走时,金士杰都有遗憾,这一次他遗憾的是,没能按计划去看“开心麻花”的排练。“我想和北京的团队多多交流,多看一些戏,像‘开心麻花’,我就很好奇他们在舞台上的追求和程度。”不过,这遗憾很快就能弥补,下个月,他又将带着《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再度来京。(本报记者 牛春梅)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