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毛泽东曾在蔡和森故居举行新民学会成立大会(组图)

2013年11月05日 15:14 来源:湖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刘家台子鸟瞰。

  (资料照片)

▲新民学会成立在刘家台子蔡和森故居“沩痴寄庐”。本报记者 摄

蔡和森

何叔衡

张昆弟

晚年罗章龙

萧子升

晚年萧三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文热心

  专家如是说:“毛泽东、蔡和森等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大业,开新宇的思想、事业,起始于新民学会。他们团结了一批纯洁、诚恳、不畏艰险、勇于探索、服从真理的青年学子,结成了一个高尚、纯洁、勇猛、精进的同志团体——新民学会。他们经历艰难曲折的求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道路……”“从此以后,这一人才群奏出了湖南近现代史上,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优美动听的凯歌。”

  无疑,新民学会的建立,也是这群青年人生灿烂的时刻,也是毛泽东心愿初步实现的标志。

  1

  足印:刘家台子

  这天阳光好灿烂

  7月10日,记者又一次来到刘家台子。

  与95年前那座孤零的村居相比,这里现在是“高邻相伴”、热闹非凡了。

  不过,在长沙潇湘路溁湾镇寸土寸金的情况下,它仍然是“都市里的村庄”:院子占地约500平方米,房子建筑面积175平方米,房屋为木构架竹织壁粉灰,坐北朝南,木结构,青瓦平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有堂屋、正房、厢房、杂屋等。房外环以竹编院墙,左有菜地,前有朝门、水塘。这要感谢95年前的那次会议。

  这里本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的故居——“沩痴寄庐”。1917年,蔡和森全家在母亲葛健豪的带领下来到长沙,在这里租居两年多。

  1918年4月14日,是“沩痴寄庐”最灿烂的一天。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毛泽东、蔡和森、萧子昇、萧植藩(三)、陈绍休、罗章龙、邹鼎丞、张昆弟、邹蕴真、周名弟、陈书农、叶瑞龄、何叔衡、李维汉14人,来到这座小院,举行新民学会成立大会。从此,这里与中国革命相连,也随着中国革命航船的前行载入史册。

  2

  足步:“二十八画生”征友事

  对于召开这次会议,最高兴当然是毛泽东,因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一直是他的心愿。“二十八画生征友”的历史佳话就是明证。

  那是1915年9月,他在长沙城内各中等学校传达室门口贴有一张《征友启事》:“今日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政府当局无一人可以信赖吾人拟寻求志同道合之人,组织团体,其宗旨主要为砥砺品行,研究学术及改造国家。凡对此有兴趣之同学,皆请惠赐大函,俾能约期私下聚谈。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虽然,毛泽东自己说“仅有三个半人回信”,即陈章甫、罗学瓒、罗章龙,另“半个”是指李立三(另的一说,“应者亦五六人”)。虽然应者不是很多,而且还差点闹出一场风波来——有人怀疑其动机,有的甚至猜测“二十八画生”是在找女朋友,可毛泽东并没有放弃对“组织团体”的渴望。

  3

  足步:定王台上“三奇”会

  新民学会旧址陈列的史料,印证着青年毛泽东这种渴望——非常珍重“三个半之一”的罗章龙的回信。

  毛泽东收到罗的回信后,立即回复,还引用了《庄子》里的两句话:“空谷足音,蛩然色喜”,并约好星期日上午到图书馆见面,来时手持报纸为记。

  据罗章龙在《椿园载记》中回忆:“是日,适久雨初晴,丽日行空……同学陈君圣皋也欣然前往。”“上午九时左右,我们到达定王台省立图书馆……在走廊处有一少年仪表端庄,器宇轩昂,心知即所欲晤见之人。我们乃趋前为礼,彼此通姓名,方知少年姓毛名泽东,字润芝。二十八划乃其名字笔画数。略谈数语后,圣皋则去阅览室看书,润芝建议到院子觅一僻静处倾谈……我们就坐在一长条石上,直谈到图书馆中午休息时止,足约二、三小时始别。”“谈话内容涉及很广,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以至宇宙人生等等。”

  毛、罗此次会面被罗的同乡、毛的一师同学彭道良称为“三奇会”。彭的解释是:陈圣皋和罗章龙是联中的“二奇”,毛泽东则被同学戏称为普鲁士著名将领毛奇。彭道良还告诉罗章龙:毛泽东“品学兼优,且具特立独行之性格。他常语人: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迹,作个奇男子……此君可谓奇特之士,因此同学中戏称为毛奇,且语意双关。”“同乡陈赞周(绍休)道:‘润芝气质沉雄,确为我校一奇士,但择友甚严,居恒骛高远而卑流俗,有九天俛视之慨……堪称益友!’”

  从此,毛泽东和罗章龙成为挚友,也是参加新民学会成立会议的“十四分之一”。

  4

  足步:指点江山湘水畔

  陈列室也挂有毛泽东那首脍炙人口的词——《沁园春·长沙》:“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它真实地描绘了青年毛泽东与朋友的交往生活。

  正是在他有心“经营”和魅力吸引下,他的周围渐渐地集合了一群青年。“这是一群严肃的青年……他们所说的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得有一个宗旨……他们以为在国家如此危急,如此急迫需要知识的时候,是不能讨论女人或私事的……”

  他们相聚橘子洲,纵论爱国情怀;

  他们露宿爱晚亭,畅谈社会改造;

  他们击水湘江里,抒怀畅言志向……

  张昆弟烈士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他们这种生活的一斑:9月22日,“时近黄昏,遂宿于此(蔡和森家),夜谈颇久。毛君润芝云:现在国民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新思想。余甚然其言……毛君又主张家族革命、师生革命;革命非兵戎相见之谓,乃除旧布新之谓。”

  毛泽东这些亲密朋友日后就成了“一个团体”——新民学会的核心,都是“4·14”会议参加者——新民学会第一批会员。

  5

  足步:“沩痴寄庐”的争论

  算起来,从1915年9月毛泽东发出《征友启事》,到1917年冬筹备组织,到这次在刘家台子举行新民学会成立会议,前后经过了上百次讨论。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就是“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于是,组织学会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成。大家又推荐毛泽东和邹蕴真起草会章。

  毛泽东、邹蕴真开初起草的会章写得很长,对学会的发展前途写得较多,学会的活动写得很具体。对此,蔡和森是赞成的,他事后给毛泽东写信说:“兄对于会务,本有经纶天地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实同情,且尤不讳忌嫌疑于政党社会党及诸清流所不敢为者之间。”可萧子升“不赞成将现在不见诸行事的条文加入,颇加删削”。后来的研究者认为,“删除的条文,很可能是对学会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即向政党方向发现的改造社会,创造新环境的问题。”

  新民学会的名称是萧子升提出的。1918年3月31日萧三在日记写道:“二兄(萧子升)来坐已久,交阅润芝起草新民学会简章,二兄意名为新民学会。”萧子升取“大学之道在新民……日日新,又日新”之意,寓意这个团体反对旧制度、更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暗含崇高的气节、凛然的正气、光荣革命的伟大雄心。

  尽管经过了长期筹备,这次会议还是讨论热烈。据记载,在这日午饭之前,参会者“时而激烈地争论,时而埋头沉思,为学会的宗旨、名称、章程而殚精竭虑”。

  会上讨论通过了会章。会章规定学会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还规定了会员必须遵守的纪律。会议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

  学会成立后,由于萧子升不久即去法国,会务由毛泽东主持。

  6

  足音:“鲲鹏击浪从兹始”

  走出“沩痴寄庐”,记者在湘江边上漫步,蓝天白云下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像格外夺目,毛泽东关于新民学会的回忆又在耳边响起:1918年,“我和几个友人发起了新民学会。会员约七八十,其中有许多人后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中成了有名的人物。会员的大部分,在1927年清党时期都被杀了。同时,在中国其他部分,像这类的激进团体都由那时在中国政治上占有势力的战斗青年纷纷组织起来。”

  是的,新民学会会章虽然最终没有将“经纶天地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向政党发展”等内容写入,可是“改造中国与世界”乃是这组织中许多人的抱负。新民学会会员中的绝大多数,最终都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革命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

  正是因为有了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这种事关青年学子前程的大事也有人出面主持了,“驱张”等这样在湖南历史上有着重重一笔的政治活动也有了主心骨,湖南后来的建党建团活动也就有了思想、干部基础。

  ■链接

  新民学会成立会议人员生平

  毛泽东:(略)。

  蔡和森:(1895-1931)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7年5月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后又兼任秘书长。1931年8月牺牲于广州。

  萧子升:(1894-1976)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回国后,任国民党北平市党务指导委员、国民政府农矿部次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1976年在乌拉圭去世。

  萧三:(1896-1983)萧子升之弟。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同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以后,主持我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工作。

  陈绍休:(18?-1921)1920年5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在巴黎逝世。

  罗章龙:(1896-1995)中共创建时的党员之一,中共早期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共第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初,因反对王明的错误路线,采取错误的分裂政策,被王明领导的中央开除党籍。1934年起,从事教育工作。1979年起,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邹鼎丞:(1894-1919),1919年在预备赴法留学勤工俭学时病逝。

  张昆弟:(1894-1932)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北方从事工人运动。土地革命时期,曾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湘鄂西省总工会党团书记。1932年在洪湖牺牲。

  邹蕴真:(1893-1985)一师毕业后,以教书为业。“马日事变”之前,他参加了毛泽东在长沙组织的许多革命活动。解放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周名弟:(1895-?),1919赴日本留学,后赴东南亚,终身从事教育工作。

  陈书农:(生卒年月不详)曾在周南女校任教,也做过南县县长。解放前后任湖南大学教师。

  叶瑞龄:(不详)。

  何叔衡:(1876-1935)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在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工农检察部长、最高法院院长和内务部长。1935年2月,牺牲于福建长汀县水口附近。

  李维汉:(1896-1984)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八七”会议前后,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解放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编辑:罗攀】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