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贾平凹:莫言的作品我都看过,嫉妒羡慕恨(图)

2013年11月07日 17:54 来源:东方今报 参与互动(0)

  北京师范大学终于“正式”迎来自己的首任驻校作家。11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首任驻校作家入校仪式暨“从《废都》到《带灯》——贾平凹创作回顾研讨会”举行。入校仪式上,贾平凹说自己很珍惜这次驻校机会,会多学习、多交流,“多吸收北师大的锐气,也想沾些莫言的才气”。

  贾平凹:莫言的作品我都看过,嫉妒羡慕恨

  当天,已经是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的莫言亲自担任主持人,欢迎贾平凹入校。

  在众多文学评论家对贾平凹创作进行分析后,贾平凹发言时多次提到对莫言的羡慕和敬佩,称这是值得他铭记的一次研讨会,是对他创作的一个评说。

  他称自己开研讨会不下十来次,从来没有作家主持的,但是这次莫言来主持,所以对莫言表示感谢。“莫言的作品我也都看过,有时候觉得人家怎么写这么好,咱就写不出来呢。确实产生过嫉妒羡慕恨,但是恨自己写不出来”。

  已经跨过60岁门槛的贾平凹对外面的世界一直充满向往,但很少来北京,北京的大学更是没去过几所,“我算了一下,就北大去过一次半,一次是作报告,半次是25年前的晚上逛了一下未名湖。人大去过一次,还是直接去的会议室,没看到校园。”因此当得知自己会成为驻校作家时,贾平凹很意外也很激动,“我和学校领导都不认识,张清华也不熟,莫言除了开会见面,生活中交往很少。”

  贾平凹说自己的写作有缺陷,心灵也有缺陷,生活境遇让他变得敏感、恐惧,有些自闭,他希望可以通过驻校开放自己,“我想几十年后再来看,这将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关于驻校期间的工作,贾平凹对记者表示,他有空就会来北京多交流、学习,目前还没有在校园中进行创作。

  莫言:贾平凹不叫“莫言”,但话很少

  已经担任国际写作中心主任的莫言说,他和贾平凹年龄相仿,出身相似,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看到了很多社会动乱、人与人之间的猜忌斗争,也看到了社会变革浪潮中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紊乱,“可以说我们这一批人的作品和时代紧密相关,如果没有这个时代就没有我们这样的一批作家。”莫言从当代文学史的角度看待贾平凹的创作,“贾平凹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冒出的作家,但和他同时出道的很多作家,已经不写作了,就算偶尔有新作,也难有新的气象,在一直坚持写下来的作家中,贾平凹是最耀眼的。”

  贾平凹的为人同样让莫言印象深刻。1986年,莫言因遇到困难前往西安,拍了一封电报给并不相识的贾平凹,希望贾平凹可以去火车站接他。结果火车晚点四个小时,出站的莫言在空空荡荡的广场上却没有见到贾平凹。“朋友和我说,人家都不认识你,凭什么接到一封莫名其妙的电报就来接你呢?我想想也是。”几年前莫言在日本读到贾平凹的一篇散文,才知道贾平凹当时骑着自行车,提着写有“莫言”二字的提包去接他,到处问,但没人回答他。“对,他们看到‘莫言’,还以为不让他们说话呢!”贾平凹说。

  莫言说自己虽然叫“莫言”,但废话很多,贾平凹不叫“莫言”,但话很少。他说贾平凹出国很少,甚至出省都很少,一直埋头写作,作品很多,在短篇、中篇、长篇、散文各个文体都有自己的创造和贡献,“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漏掉贾平凹是不可想象的”。据新京报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