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儒家三大家一致坚持“不服从的权力”

2013年11月22日 16:43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先秦的儒家三大家,一致坚持并鼓吹着“不服从的权力”

  文/鲍鹏山

  孔子晚年,在鲁国做“国老”,为鲁哀公提供国策咨询。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答:“举用正直的人,置于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如果把邪曲人置于正直人之上,百姓就不服从。”

  为什么这样?因为正直的人在上,合乎公平正义;邪恶的人在上,违背公平正义。所以,政治要符合公平正义,政府要维护公平正义。否则,人民就不服从。

  这里,孔子不仅仅是在指点鲁哀公如何做到让人民服从,同时他也在告诫鲁哀公:只要统治者不公正,人民就可以不服从。

  这是公元前5世纪的事了。

  一千三百多年后,19世纪中叶,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发表了著名的《论公民的不服从》,宣称:一个公民如果认为法律是不公正的,就有义务拒绝服从。不服从,不仅是公民的权力,甚至是公民的义务。这一理论,后来在世界各国的非暴力抗议运动中都有使用,诸如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曼德拉领导的南非非国大“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和平运动等等。

  承认人民有不服从的权力——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政治理性;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建构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制度理性;对于执政者来说,则是不可或缺的谦卑和良知。

  其实,在此之前很多年,孔子回答鲁定公的一个问题时,就已经暗示了臣民不服从的合理性。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首先说明一下,“以忠事君”,不是“忠君”,两者在语法意义上是截然不同的。“以忠事君”是指以忠于职守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来侍奉国君,与直接的忠于君主本人不同。

  而“君使臣以礼”,是“臣事君以忠”的前提,其潜藏的逻辑是:如果君不能“使臣以礼”,则臣可以不事君,至少可以不“以忠事君”。

  我们看看《孟子·滕文公下》的一则记载:

  齐景公打猎,用旌旗招唤虞人(猎场管理员),虞人不来,齐景公发怒要杀他。为什么这个虞人不应招呢?因为古代君王打猎时若有所召唤,要用特定的东西召唤特定身份的人,旌旗是召唤大夫的,弓是召唤士的,皮冠才是召唤虞人的。这个虞人因为齐景公不按礼的规定召唤他,他就坚持不应招,甚至为此不怕弃尸山沟。

  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理念,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臣民“不服从”的权力。

  《论语·子路》上的一则,进一步说明了人民“不服从权力”的理性所在:

  定公问:“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君主的“一言”,竟至于可以丧邦,原因在于:当不允许别人违背自己的意愿或意见时,君主意愿或意见中的隐患就不可能被发现和被遏止,结果就是大家一起失陷。  电影《僵尸世界大战》(又译《末日之战》)里有一段对话,提到一个“第十人理论”:

  “在20世纪30年代,犹太人不相信他们会被关进集中营;1972年,人们也不愿意相信慕尼黑奥运大屠杀;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的一个月,我们眼看着阿军的行动,但是没有人认为那是一种威胁,一个月后,阿军差点让我们溃不成军,所以我们决定作出改变。”

  “什么改变?”

  “第十人理论。如果我们九人读相同的信息,而得出同样的结论,第十人要做的就是提出异议,不管看上去有多不合理,第十个人得考虑另外九个人都错了的特例。”

  当子路问如何侍奉君主的时候,孔子正色道:“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对于无道的君主,敢于不服从,敢于冒犯,这样的人,才配得上“大臣”的称谓,否则不过是聊备一员的“具臣”而已。  孟子表现得比孔子更加激烈,他警告齐宣王: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还有荀子在《子道》中倡导: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先秦的儒家三大家,一致坚持并鼓吹着“不服从的权力”。这是一个学派的良知。★

  鲍鹏山

  (作者系上海开放大学教授)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