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沈阳老北市曾为明代一座军堡 驻守官兵百余人

2013年12月01日 14:49 来源:沈阳日报 参与互动(0)

  你知道老北市场曾是明代的一座军堡吗?你知道和平区是从明清时荒芜土地上十余户农舍发展起来的吗?一本揭开了这些谜底的50余万字的《和平区地名概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在印刷厂开印了。11月29日,该书执行主编黄卫东、执行副主编谭静向记者唠起了这本书里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老北市在明代

  是沈阳卫的“保安堡”

  和平区原人大副主任、区政协文史顾问、76岁的黄卫东告诉记者,今天,从地缘来看,位于沈阳市中心区域的现代化城区和平区,历史也很悠久。据相关史料记载,其行政辖区最早出现的地名包括: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沈阳设递运所,管辖五里河码头一处;明洪武年间,沈阳卫指挥闵忠统领兵丁人夫,在元代土城的基础上修建方形砖城等。明朝时,沈阳卫还在由沈阳通向山海关进燕京(今北京)的官道旁,即今北市场群众电影院一带建有一座军堡,名曰:保安堡,用以抵御外敌入侵。据说,这座军堡建筑周长有一里左右的城墙,城内驻守100余名官兵。还有他们的家属百余户,都住在城堡外的村落里,从事耕种。

  另据史料证实,在和平区内原有的自然村落中,还有以明朝马姓总兵命名的马总屯,以曹姓总兵命名的曹仲屯等。

  从村落中走出来的现代化城区

  在明朝时,现在和平区区域基本上是一片荒芜,后来随着清太宗皇太极1636年赐建莲花净土实胜寺,北市场西南隅出现了工匠居住地“十间房”,实胜寺前有了北孤家子和移民村落。而那时在南端的罗士圈子、十里码头一带沼泽地边仅住着几户人家,也就百十左右的人口。

  据史料记载,清太宗皇太极为礼迎来自蒙古后裔察哈尔林丹汗国的玛哈噶喇金佛在盛京外攘关(即小西门)外西郊敕建莲花净土实胜寺,以及其后相继建成的太平寺、延寿寺、保安寺、龙王庙等寺院,以及永城源烧锅等作坊的出现,始有“民户来归”。到19世纪末,中部地区开始发展,形成了拥有二、三十户人家,如位于浑河北岸今新世界花园原旧址地的王家庄、郎家岗等八座村落。

  1898年,沙皇俄国以“合办东省铁路”为名,胁迫清政府将现和平区西部的10700余亩土地划为“铁路用地”,归其统辖。1905年日俄战争后,沙俄在奉天租借的铁路用地及其一切附属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不久将原铁路用地称之为“附属地”,“奉天满铁附属地”一名即源于此。1919年,日本不顾中国政府反对,擅自将“附属地”各街路一律改称日本街名。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和平区一带就已沦陷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直到沈阳解放后,和平区才有了真正的大发展。

  黄卫东介绍说,《和平区地名概览》一书,除区域沿革、地名综述,还有地名、公园、河流码头、火车站、历史古迹遗址、革命旧址、名人故居、地名传说等16大部分,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和实用性,并且还填补了和平区地名史料积累方面的一些空白。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