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西汉宣帝治吏不治民 “五日一听事”考核官员

2013年12月13日 15:06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西汉宣帝,本名刘病已,是武帝刘彻的曾孙。据《汉书·循吏传》中记载,汉代的良吏在宣帝时颇多,成为是中兴的重要条件。什么是良吏?说白了就是好官儿,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宣帝时代多良吏呢?学术界通常认为这与宣帝时卓有成效的吏治整顿密切相关。

  理论

  霸王道杂之

  首先来说,汉宣帝是位坚持以“霸王道杂之”治国的皇帝。何谓“霸王道杂之”?就是把“霸道”的法治与“王道”的德治结合起来治理国家的方法。宣帝喜欢读《君臣篇》,申不害在里面讲了一个道理,要“尊君卑臣”。 法家代表韩非在《外储说右下》中也讲君主是至高无上的,君主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凡是触犯这个利益的,君主就与他不共戴天。

  对于绝大多数官吏们来说,他们想要的是步步高升,以享荣华富贵。不为这些,估计他们也不会为君主卖命。在《孤愤》中韩非明确指出了“君臣异利”、“君臣异心”的道理。君主们想要有能力的、可以胜任的官员,臣子们一心只想被重用提拔;君主们会奖赏有功之臣,官员们大都寻思着多吃多占;君主希望多有豪杰为己效力,群臣们却往往朋党营私,相互勾结。因此,韩非提出要整饬吏治,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 “治吏不治民”。

  为何要治吏不治民,因为“吏者,民之本纲也”。官吏是治理国家的关键环节。官吏不乱,国家就不乱。一方面,官吏是管理者、是执法者,是手握权力之人;另一方面,官吏是教化者、示范者,是民众的榜样。因而把官吏治理好了,官吏就会把民众治理好,这样国家才会安宁。那么怎样“治吏”呢?首先君主要明定法纪,规范群臣行为。其次,要用术。明智的君主懂得运用赏罚之道,对官吏的行为明察秋毫,论功行赏,论罪当罚,以考核、监督驾驭群臣。

  重点

  狠抓二千石

  朝臣荐举皇帝面试

  汉宣帝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奇葩”皇帝。小小年纪就身陷囹圄,史所罕见。在他刚刚出生几个月的时候,因“巫蛊之祸”受牵连而入狱。所幸的是,在监狱里得到了典狱官丙吉的照顾,直到他5岁时终于逃离监狱的高墙,重见天日。病已这个名字就是丙吉给他起的,因为当时的宣帝经常患病,取名“病已”,希望他健健康康。他当上皇帝后,因为这两个字太过平常,百姓不好避讳,因此改名刘询。

  自幼惨遭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对下层百姓的疾苦有切身体会,这样的经历对宣帝日后施政有直接影响。自平民而登基,却不因富贵而忘本。在他亲政之后从未忘记过在民间时的所见所闻,他知道“吏治得失”是治国之根本,于是大刀阔斧整顿吏治,注意减轻百姓负担,发展社会经济。

  宣帝对百姓的疾苦有所了解,深知地方官的德行与能力直接关系到民生大计。在认真总结本朝以来吏治得失及弊端的基础上,宣帝确立了抓中间带两头的大方针,即把培养俸禄为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作为吏治整顿的重点。众所周知,汉代郡国守相权力极大,郡国介于中央与县之间,起到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成为“吏民之本”。但在宣帝即位时,郡国守相却少有称职者,因此选拔与培养大批二千石良吏就成了重要任务。

  宣帝对郡国一级地方官吏的选拔与任用十分严格,他总是强调要选贤良亲民的官儿。在任命和补缺郡守时,必须要先由朝臣荐举,最后还要过皇帝本人这一关,所谓终极大Boss(老板)的面试。比如,著名的良吏龚遂被任命为渤海太守时,就是经过宣帝严格挑选选出的。起初,渤海郡饥荒连年,盗贼四起,原二千石对此无能为力。经过举荐,年逾古稀的龚遂成为渤海太守候选人。宣帝亲自召见,问他治理对策,待宣帝确信龚遂的才干后,才让龚遂赴任,并给予他“一切便宜从事”的权力。龚遂不负宣帝所望,在他治理下,不到几年,郡中盗贼平息,民众安居乐业。

  考核

  五日一听事制

  奖罚分明

  当然,当上了郡守也不等于就“进了保险箱”。宣帝曾多次下诏对二千石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如命令他们教育自己的属吏对自己管辖内的鳏寡孤独之民要多关心、多慰问等。此外宣帝还对这些二千石们实行“五日一听事”的考课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考课内容涉及户口、垦田、钱谷、收支、盗贼、断狱等项目,十分全面。经过考课,功过分明,不少官员因政绩显著受到提升和奖赏。反之,考课成绩不理想者,或降职,或受到其他处罚。这就是用功必赏,有过必罚。

  黄霸在任颍州太守期间,因“治为天下第一”的突出表现赢得了宣帝“贤人君子”的赞扬,赐给其爵位, 黄金百斤, 俸禄二千石。历数宣帝在位时期,共有六名丞相,其中魏相和黄霸二人都曾经担任过地方郡守,且都以政绩卓越而著称。魏相在担任河南太守期间,奸邪之事全无,豪强们都害怕他。事实上,对于那些勤勤恳恳、爱岗敬业的低级官吏,汉宣帝也同样给予了关注,体恤他们的劳苦,或加爵位,或增俸禄。

  惩罚有过的官员,同奖励有功的官员一样,都是整顿吏治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那些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官吏,必严加整肃。拿汉宣帝惩治田延年一案来说,田延年在尊立宣帝之时起了重大作用。昭帝死时,修建墓圹,田延年趁雇用牛车运沙土的机会,贪污公款,中饱私囊。本来雇佣车辆的价格一千钱,而他却擅自增加到二千钱,工程共雇三万辆牛车,他得赃款三千万。后来东窗事发,朝廷一些大臣认为对田延年一案应该从宽处理,将功折罪,不了了之。汉宣帝没有同意,当即派使者召回田延年受审,拟以重罚,后来,田延年畏罪自杀,朝野上下为之震动。

  在这样一套相对完善的考核与奖罚制度之下,涌现了一批勤于吏事、廉洁奉公、为民兴利除害的良吏。

  行平狱缓刑策

  治狱好坏也考核

  宣帝在位之时,不少严酷的刑律被废除,狱治比较平缓。廷尉史路温舒曾上书皇帝要“尚德缓刑”。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说法,曾经,死人的血在街市上流淌,等待受刑的囚犯一个挨一个,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被判处死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负责判案的官吏把苛刻当做严明,从而获得“公正”的美誉,但这绝不是真正的公平,因为公平的断案往往会给自己招致麻烦。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们索性就把案犯置于死地,这样做,并不是他们恨人之切,而只是他们自保的办法。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宣帝想了几个不错的法子。

  首先,派廷尉史参与各郡司法事务的同时,另增设廷尉平四名,俸禄为六百石。专助廷尉决疑案,平冤狱,把治狱的好坏作为考核官吏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恢复文景时期“平狱缓刑”的传统政策。宣帝本人有时也参与到刑狱治事中来。据统计,他每年平缓死囚能达千余人,只诛1人,断足3人以示警告。而决狱平缓的狱吏也会得到提拔和重用。

  第三,诏减了“首匿法”。“首匿法”本指在打击逃亡犯本人的同时,还要惩罚逃亡犯的藏匿者。宣帝认为如果子女藏匿父母,妻子藏匿丈夫等皆无需连坐。

  监督

  修武帝故事

  恢复循行制度

  除了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外,宣帝还十分注意对官吏的督察。有一种说法称汉宣帝“修武帝故事”,这个“故事”和我们今天所讲的故事不同,在汉代是指朝廷的典章制度,与法令、法度等同义。也就是在典章制度上宣帝常以汉武帝为楷模,而恢复武帝时期的循行制度是表现之一。循行为的是更加有效地督察地方官员,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丞相魏相上书建议宣帝派遣任谏职的大夫、博士巡行天下,考察民风民俗,推举贤良之辈,平反冤案 。魏相的上书坚定了宣帝的决心,元康四年(前62年),他派遣太中大夫李强等一行12人循行天下。五凤四年(前54年),宣帝又派丞相、御史24人循行天下,主要查办冤假错案。当时一些职位很高的官员,如司隶校尉盖宽饶、京兆尹赵广汉等都因罪被处死。

  但整顿吏治也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国家虽然制订了关于为官的准则,但有些官吏并不遵守。执法不公、处罚不平之事比比皆是,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就连宣帝本人在执行中也带有较大的感情色彩,赵广汉、韩延寿、杨挥、盖宽饶的自杀或被杀、后期重用宦官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尽管如此,汉宣帝时期的吏治比较澄清,这是为史家所公认的。文/胡晓艺

  -参考资料

  罗庆康:《汉宣帝中兴窥探》,《求索》,

  1987年第1期

  剑华:《“治吏不治民”浅论》,《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

  郑铁巨:《试论西汉宣帝时期的吏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梁向明:《“中兴”之君汉宣帝刘询论略》,《固原师专学报》,

  1992年第3期

  杨静婉:《浅谈汉宣帝的吏治整顿》,《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

  杨生民:《汉宣帝时“霸王道杂之”与“纯任德教”之争考论》,《文史哲》,

  2004年第6期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