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学批评家夏志清葬礼举行 去世前曾说我要走了

2014年01月20日 08:4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导读:著名中国文学批评家夏志清先生葬礼纽约时间19日上午在纽约坎贝尔殡仪馆举行。当天参加葬礼的刘琪鹏说,“现场有音乐、有诗、有朋友。夏先生看起来很安详。早晨的纽约雨雪交加,仪式结束后却格外晴朗。”朋友李渝写道,“在我认识或接触的人中,没有人比得上夏先生和夫人这么精神,这么振作。每次见到他俩,总是看见他们打扮得整齐又漂亮。生存虽然有着悲情,生命却不必悲哀。”

  著名中国文学批评家夏志清先生葬礼纽约时间19日上午在纽约坎贝尔殡仪馆举行。著名作家王鼎钧、查建英等出席并讲话,仪式由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王德威主持。北美华文作家协会也于昨日推出夏志清纪念专辑,搜集了刘绍铭、叶嘉莹、符立中等诸多朋友的怀念文章。

  夏志清先生于纽约当地时间2013年12月29日去世。他被誉为中国文学评论界的“拓荒者”——他1961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英语世界第一本严肃、全面论述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在国内,这本书给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以前被忽略和屏蔽的作家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张天翼等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19日上午11时,夏先生追悼会在纽约坎贝尔殡仪馆举行。仪式简短而温馨,当天参加葬礼的刘琪鹏说,“现场有音乐、有诗、有朋友。夏先生看起来很安详。早晨的纽约雨雪交加,仪式结束后却格外晴朗。”仪式以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一首诗《The Ecchoing Green》拉开序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Haruo Shirane、Paul Anderer,著名作家王鼎钧、查建英等出席并讲话。

  北美华文作家协会也于昨日推出夏志清纪念专辑,搜集了刘绍铭、叶嘉莹、符立中等诸多朋友的怀念文章。文集中还收入了王德威为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的史与学》一书出版时所写序文:

  “夏志清先生是中国文学研究界重量级的学者之一。1961年,夏先生出版了英文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为英语世界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开下先河。1968年,夏先生再接再厉,出版《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又带动古典文学界小说文本研究的风潮。以后多年夏先生著述不辍,其中精华在2004年汇编为《夏志清论中国文学》。欧美汉学界里,以涉猎之广博,影响之深远,而又在批评方法上能自成一家之言者,夏志清先生可谓是第一人。”

  学生张恩浩回忆一文感人至深,“夏先生在美国生活六十五载,很少像一些处于‘离散’(diaspora)境地的知识分子那样被乡愁困扰。也许,他所怀旧的对象已经不复存在,他生活在当下。”“夏先生个人生活坎坷,却从来都以积极、健康、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他充满能量、智慧、幽默和达观的态度总是感染着周围人。他与人分享快乐和智慧,从不给人添负担。临走前,他对师母说:‘我很累,我要走了。’静悄悄地在睡梦中离世。”

  朋友李渝写道,“在我认识或接触的人中,没有人比得上夏先生和夫人这么精神,这么振作。每次见到他俩,总是看见他们打扮得整齐又漂亮。生存虽然有着悲情,生命却不必悲哀。”用夏公以前评沈从文的句子稍加改动其实说的就是他自己,“对生活和生活里的琐琐碎碎的细节——例如一条领带、吃一颗维他命——的忠诚,是一切更大更难达到的美德,是慈悲心、豪气和勇气的基础。”

  此外,还有很多陌生的读者也写下悼念的文字,“可以说,夏志清教授打开了我一扇文学的窗口,让我看到文学的另一番别致风景。我相信很多写作者,都是因为夏志清教授而认识张爱玲的,他播下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繁荣了我们的文学花园。”摄影/刘琪鹏(记者 罗皓菱)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