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方舟子质疑“中国雨人”背题 节目组:题是随机的

2014年01月22日 08:14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这档热播栏目可以用“?、!、……”三个标点符号概括:它让人好奇、令人惊叹、引人思考。对于一档节目, 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并非易事,而如果再拉升一个层次的话,判断一档好节目的标准是,能否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等。如,《爸爸去哪儿》引发的对儿童教育的讨论;《非诚勿扰》折射出的相亲男女各式择偶观。

  新

  保持领先靠创新

  目前,国内的综艺真人秀大多扎堆儿歌舞、炫特技……能和比拼脑力沾边的只有早年的益智类节目,如《开心辞典》、《幸运52》等,但因形式过于单一已经停播。但国际上很多大的电视制作公司却没有停止对科学真人秀节目的研发。像英国广播公司(BBC),既有探索人类生存意义的《Human Universe》;也有研究人类和寄生物之间关系的《Infested》以及关注于分离的手脚如何工作的《Dissected》。江苏卫视在2013年年初发现了德国版的“最强大脑”《Super Brain》,但德国方面只做了一期。或许因为模仿难度大,所以国内的电视人也无人触碰,以至于从未有过类似科学主题的节目。即便如此,江苏卫视在2013年4月决定把它研发成一档季播节目。

  “节目类型同质化已经成为国内节目的一个显著问题,但是江苏卫视这两年节目制作的思路就是创新。做一档新节目的风险是相当大的,打消这个顾虑的原因在于我们认为电视节目最大的风险不是做新的东西,而是做别人做过的东西。”引用景志刚台长的话。“电视是一门手艺,像饭店一样,永远要有新的东西才能留住食客。所以频道要发展,要保持在行业的地位,就必须要创新。”江苏卫视宣传推广部刘宇哲介绍了去做《最强大脑》的初衷。

  难

  寻找选手最棘手

  德国原版是每年只做一期,让选手来挑战,让观众来投票,科学家和明星们只作为评论嘉宾出现。

  引进之后,变成12期的季播节目,不仅要做本土化的改造,最棘手的困难当数寻找选手。“这档节目和以往所有选秀不同,选手稀缺,而且又是第一次做,没有办法进行广泛公开选拔,更多时候是通过信息碎片搜索,找到一些在地方媒体、微博论坛上出现的奇人消息,追踪消息源。找到选手之后,编导还要进行能力测试,辨别真假,之后还要由科学家对技能难度进行研究和判定。我们就碰到过大忽悠,戴着眼罩说能看见东西,后来发现眼罩是特制的。我们去年五月进行寻找,凑齐了300人,然后从中筛选出50人备选,希望节目播出之后,隐藏的神人们都能来报名。”

  选手之外,就是道具制作上的困难。刘宇哲以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道具为例,“第一期中魔方墙的搭建,请了几位国内的玩魔方大师花了4天时间搭完;第二期中101斑点狗我们从全国各地找,聚齐了中国三分之一的成年斑点狗,通过火车、飞机的方式运到南京录;后面的挑战项目还有拍科幻电影用的感应设备。不夸张地说,这个舞台上的一个工作人员也可能是非一般的人,比如魔方墙项目中站在一旁帮助调魔方的大师。”而另外还有难题是,由于大多数脑力可能都和记忆、计算有关,在设计项目时,节目组还要让看上去单一的能力变得多样化。比如都是短时记忆,有人挑战的是指纹记忆、有的是人脸识别。

  

  让科学流行起来

  节目组所做的本土化的改造还包括评委阵容的搭配、评价体系的模式、原创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挑战项目,比如第三期将出现的盲眼填字游戏等,只为拉近科学和观众的距离。“中国普通受众的科学认知不高,科学和常人的生活很遥远,《最强大脑》的口号是让科学流行起来。节目播出后,很多人开始破解选手、留意身边‘与众不同’的人,科学开始走红了。在之后的节目中还会有选手承载着更多社会话题,我们并不只是把节目做成单一挑战。”

  中国雨人:是智障还是天才

  《最强大脑》播出三期,若只评选出一位“最强大脑”,想必“中国雨人”周玮定会胜出。别人眼中的“弱智”却能算出超复杂的数学难题,这让周玮的挑战充满了催泪的效果。

  周玮的表现引起了多方热议。昨日,方舟子在微博中称,“智障天才是有的,但不等于随便找个智障或貌似智障就说是天才。至少周玮没有表现出是个天才……对16位数不要开14次方取整数(只有3个结果)或一位小数(只有20多个结果),多取两位数,或只开三次、四次方,即可验证他是真正在计算还是靠取巧。”记者致电方舟子,他进一步解释说,这是一个大家对数字计算的误区,“16位数开14次方看着很吓人,但是这是有规律的、非常简单的题,无论是哪个数,开方十几次再取整数,结果都是就那几个数,按照规律背一下就好了,一般的智障人士也是可以背下来的。但是如果开三次方、四次方,那个结果数就非常大了,那个就只能是现场算出来的。所以现在就凭这道题,我们不能判定他就是天才。”

  对于方舟子的“开炮”,《最强大脑》节目组做出回应:“周玮所表现出来的心算能力,就跟所有的电视观众所看到的那样,现场由专家、评审出题,而且又是添加,又是修改,都是随机性的,就是为了完美呈现他的心算能力。正如魏教授和多位专家的评估和观察,证明周玮计算是运算而不是记忆。”

  《最强大脑》节目组负责人还表示,“对于网上出现的争议,这些都是好事,让科学越辩越明且流行起来,也是制作这档节目的初衷。”

  据最新消息,节目组目前已经带周玮到北京的大脑鉴定机构重新进行测试,同时希望能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和节目组幕后的科学家团队进行诊断,并试图找到治疗周玮的方法。

  ■人物特写

  童年怪病缠身

  周玮生在太原五台县一个僻静的村庄,快满6个月时,父亲担心在炕上乱爬的儿子掉到地上,随手将一个枕头扔到了他的身边。刹那间,周玮两眼发直,手脚抽搐,然后昏了过去。或许就是这个瞬间改变了周玮的一生。

  此后,周玮怪病缠身,家人带着他到处求医。两岁时,被山西省儿童医院诊断为“脑瘫”;3岁时,北京协和医院将他诊断为“顽固性低血糖及智力发育低下”。多方寻医问药均无法治愈,父母不得不放弃治疗,将儿子带回了家。

  初露数学天赋

  周玮9岁那年,低血糖症状突然消失,癫痫也没再发作。虽然还是跟其他人家的孩子不一样,但这已经让周玮的父母宽慰了很多。母亲周润莲下田干活带着儿子,一起干活的大伯问周玮:“一头驴4条腿,两头驴几条腿?”周玮脱口而出:“8条腿。”此事让周玮的家人看到希望,原来他会算术。

  周妈妈为了能把儿子送进学校,四处求人。可是,听说周玮是智障,学校都拒收。周润莲百般恳求,以不参加任何考试只旁听为条件换得了儿子上学的资格。此时,周玮已经10岁了。

  求学备受伤害

  10岁的周玮上的是小学一年级,但他能算三年级的数学题。在《最强大脑》的节目中,很多观众都发现周玮用笔写下算术答案时动作特别慢,大家都以为他是在思考。可是周玮妈妈却说:“小学时候,他算得太快会被同学打。他只好故意写很慢。直到现在,这个习惯他都改不了。”

  周玮上到五年级,学校便再也不要他了。辍学后,周玮就在家里的小卖部帮妈妈卖东西,小卖部的计算器成了周玮的“玩具”。他不看电视,不看书,不出去走,唯一的嗜好就是拿着计算器算题。

  天赋惹来疑云

  渐渐地大家发现他能做很复杂的数学题,他能自己推导等差数列等,对自然数的高次幂运算、两位数、三位数以及四位数之间的相乘,高位数的开平方、开立方、循环小数化分数都会给出准确的答案。最神奇的是,周玮还曾推算出了奥数公式。据周玮家人回忆,周玮妈妈曾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公式里的字母换成任意数代入,公式都成立。

  周玮速算的天赋立即传了开来,引来了一些媒体上门采访。对此,周妈妈一度十分高兴,她希望儿子能被更多的人认识。可是,关于周玮的天赋,外界总是有诸多质疑。

  这样一个“智力中度低下”的少年为什么会计算这么难的算术题呢?专家们也各有说法,有人觉得他是自闭症,有人说他是语言障碍……说法很多,烦恼也更多了。但是,周玮妈妈十分肯定:“我知道我儿子不傻,别人说什么,做什么他都懂,他只是不说而已。”

  (编者注:在电影《雨人》中,达斯丁·霍夫曼饰演的“雨人”是个数学奇才,他翻阅电话簿便能记住人名和号码,开根号算术直接通过心算算出,但他因为自闭症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科学界对“雨人”这样的一类人有一个特定称谓,叫做“白痴天才”,他们身上同时集中了“智能低下”和“天赋惊人”这两个看似矛盾异常的特质。)

  ■相关链接

  《最强大脑》捧红两位“男神”

  蒋昌建 临危受命接下主持

  很多人认识蒋昌建是在1993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上。这位目前在复旦大学任教的老师,当年作为复旦大学的四辩舌战狮城,尤其是在决赛中的总结词“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令人记忆犹新,至今他仍是很多70年代人的偶像。

  因为喜欢学校,所以选择留校任教。但狮城大专辩论会让蒋昌建从此与电视结下缘分,先后担任过《杨澜访谈录》的策划、央视新闻频道的特约评论员、《波士堂》以及《头脑风暴》的点评嘉宾等。而《最强大脑》则是蒋昌建第一次以主持人身份主持掌舵如此大型的节目。其实,江苏卫视本来打算邀请蒋昌建担任节目的评审,在寻找主持人时,他们发现适合这档节目气质的人太难找了。孟非曾是候选人,但是《最强大脑》的录制又和《非诚勿扰》冲突。蒋昌建也透露,一直以为自己是评审嘉宾,可就在节目开始录制的一个星期之前,节目组突然就跟他讲,“蒋老师,你能不能试试主持的岗位?”

  蒋昌建抱着将主持节目作为课堂延展的心态接受了邀请。“这就像一个科学实验延展的课堂,可以看到很多脑力精英,我没有单纯理解为一个主持的工作;而且这是一个季播的节目,三个月之后,就会暂时告一段落了,基本都是在周末录,不会太影响我的主业。”

  节目播出后,蒋昌建的主持风格获得了网友的一致认可:儒雅、睿智,有深度又不失激情。

  但蒋昌建其实有诸多不适:“我开始以为主持人就是台词比别人多一倍,现在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蒋昌建还透露第一次录制时糗大了:“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完全没有什么走位的概念,所以经常出现的尴尬场面是,我走着走着就被他们叫回来,因为机位找不到我,灯光也找不到我。”但铿锵有力的言语、干练简洁的表达则是蒋昌建的优势,少了大多主持人的“例行公事”或刻意煽情,多了一份真性情,他会扔掉手卡为过关选手欢呼、他会眼泛泪光轻拍周玮双肩、他会坦然接受小朋友尊称为其爷爷……而江苏卫视方面坦言,借机再挖掘出一个“孟非”绝对是意外之喜。

  魏坤琳 冷酷傲娇非我本意

  在《最强大脑》节目中,魏坤琳的形象绝对没有那么讨巧,“冷面判官”的形象让他拉足了“仇恨值”。但随着节目的进行,观众开始理解并支持魏坤琳。这位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副教授、博导,也刷新了“男神”新标准:就算不是李敏镐、张亮那样腿长超过1.1米的长腿欧巴,拥有高智商的超级脑力,也可以迷倒一片。其实,“傲娇”和“冷酷”并非魏坤琳的本意,因为那句“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是他必须坚守的态度。

  谈及节目以来的改变,Dr。魏笑笑,“微博突然涨了很多粉。让我觉得更高兴的是,更多人对认知科学开始感兴趣了,这对学科的传播有促进作用。”

  而对于魏教授本人也有变化,从最初的质疑声一片到逐渐接受,“自播出到现在,我的确受到了很多的质疑。如果这种质疑是有独立思考的、根据合理的判断而来,是件好事,但是我不欢迎不懂还瞎骂的。像是有网友会说,‘你那么牛,那你去接受挑战呀!我不觉得我可以上台接受挑战。算算术的话,我可能连台上的小孩都算不过。’”

  但是,Dr。魏表示完全可以理解网友的情绪,“每一个选手都付出了汗水,但我如果受这种情绪影响的话,打分就会不客观。难度分不是我一个人打出来的,我背后是有科学家团队的。客观来说,我们掌握的信息和观众是不对称的,在舞台上也是没办法说那么透彻。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对选手的了解,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包括选手自己。”魏坤琳说自己不会过多理会网上的攻击,也不会加入言论的混战,更不想让其他人打搅自己的生活。

  对于这档节目的意义,除了让科学流行起来之外,Dr。魏还想强调的是有关教育的话题,“一个人聪明的程度,父母的智商决定一半都不到,差不多是0.4的系数,所以后天的培养也很重要。我不喜欢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去培训他,而是要多给他一些接触事物的机会,比如画画、体育、音乐,再通过观察发现她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晨报记者 冯遐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