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宋沉船"华光礁I号":800年前搁浅于西沙珊瑚丛

2014年01月22日 11:40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南宋沉船“华光礁I号”:800年前搁浅于西沙珊瑚丛
沉船复原模型
沉船船板和瓷器
出水文物

  800年前南宋古沉船“华光礁I号”出水部分文物春节期间在山西博物院展出,向生活在内陆的山西观众,讲述中国古代远航的商贸和那场惊心动魄的海难——

  大约南宋中期的一个冬天,一支船队自福建泉州出发,向西南方向起帆远航,行至西沙群岛附近,一艘大船不幸折戟沉沙。如今,这艘宋代古船穿越时空驶入太原,带着在海底沉睡了800年的部分宝藏,于2013年12月27日至2014年3月2日在山西博物院展出两个多月。展览展出沉船打捞出水的瓷器、青铜器、钱币等254件套文物及大量相关资料,在春节期间,把悠远神秘的古代海洋文明展示给生活在内陆的山西观众。据山西博物院统计,在《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免费展出的近20天时间里,前后已吸引了6万余人次的观众前来参观。那么,这艘800年前的古沉船有何看点呢?1月20日,记者再次走进山西博物院,再次感受神秘的南海水下考古的成果和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悠悠丝路兴起于汉代

  步入展厅内,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海洋文化,精心布置的海螺、美轮美奂的文物、海船货箱造型的展台等等,都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展区内一层雪白的细沙上排列着一摞摞的瓷器。展览陈列还原了南宋沉船 “华光礁Ⅰ号”的古船原貌、起航场景、沉船始末、水下考古的前后历程,展出了沉船打捞出的瓷器、青铜器、钱币等254件套文物及大量相关资料。

  纵览 《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的历史展线,最早的记录莫过于一本历史典籍《汉书·地理志》。该书在卷二八记载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路线:“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今海南岛)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奈;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由此而知,早在汉代,中国不仅发现了南海,而且对南海的岛屿、沙洲、暗礁、潮汐等有了一定认识。自唐宋时期,出现了专指西沙、南沙的古地名,如千里石塘、万里长沙。从汉代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唐宋时期,往来于南海海域的中外贸易商船更加频繁,尽管其航线屡有变化,但海南岛已成为波斯和阿拉伯商船来往于广州、泉州、扬州等通商口岸的避风港和中转站,使得南海海域商船云集,水陆往来频繁,交通贸易得到繁荣昌盛。

  据介绍,南海自古就是中国连接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道,被誉为“世界第三黄金水道”。而华光礁原称觅出礁,位于西沙群岛中部靠南,露出水面的礁石围成东西16海里、南北5海里水深20米的潟湖,渔民称之为“大筐”。环礁背面有一狭窄出水道,南侧有两条开阔水道,可供船只进出避风。华光礁Ⅰ号沉船所沉没的地点就位于海南西沙群岛中部靠南。在中国考古界,通常以地点来命名发现的文物遗存,华光礁Ⅰ号沉船,顾名思义,就是在西沙华光礁发现的第一艘沉船。

  海南省博物馆馆长丘刚称,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于1996年由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的渔民发现,多次被盗掘,遗址表面被炸药炸出3个各深1.5米的大坑,散落的瓷器呈东南、西北方向分布,以青瓷、青白瓷为主。埋藏在珊瑚砂下面的器物还可辨认出原来的堆放形态。199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工作研究室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出水文物1800余件;2007年至2008年开展的2次抢救性发掘,出水船板511块,出水文物近万件。尽管它已满目疮痍,依然证明了古代海上丝路的繁荣,成为今人解读尘封往昔的一把钥匙。

  巍巍“福船”驶过南宋

  历史久已尘封,但细心的考古人员,总能从留存的遗迹中,还原历史,告知今日。山西博物院展厅内,最显眼的莫过华光礁Ⅰ号沉船复原模型。

  海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章佩岚告诉记者,华光礁Ⅰ号沉船的地点在礁盘内,靠近礁盘西北部,距礁盘外缘最近处约50米,此处礁盘的珊瑚丛高潮时部分露出水面,低潮时隐没于水下。华光礁Ⅰ号沉船穿越800年时空,浅浅的埋藏于珊瑚砂之中,出水的511块船板,仅仅只有原船1/3的体积,考古人员在提取船板时,还是惊奇地发现,船板是5层叠压,局部高达6层,船板平均长度在5米左右,发掘出最长的一块船板长达14.4米,宽度为0.3米以上。

  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遗址发掘项目是国家海疆考古“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实施项目之一,是我国在南海整体打捞的第一艘中国宋代沉船。残存船体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残存船体长20米、宽约6米、舷深3米至4米,除船体上层建筑外,底层船体保存基本良好,初步估计该船排水量大于60吨。专家判断,这艘船是一艘“福船”。所谓“福船”是指南宋时期福建造的海船,与广东造的“广船”、浙江造的“浙船”并称为宋元时期三大海船。“福船”也是郑和下西洋的主力船型。

  在沉船的残骸中,“水密隔舱”的痕迹让人很惊奇。这是自唐代发明的一种造船技术,即将船舱用木板分隔出多个密封舱,即使其中一两个密封舱不幸进水,也不至于沉船。据悉,这一技术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华光礁Ⅰ号沉船作为南宋时期的一艘商船,船上共有11个水密隔舱。自然“水密隔舱”设计的很科学,那这么一艘大船又是怎么沉没在西沙群岛海底的?华光礁Ⅰ号沉船考古发掘报告称,该古代商船从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在西沙群岛沉没,说明沉船行驶在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前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在华光礁的礁盘上只有木质船体的下部结构残存在水下,未见有任何上层甲板之物,所有文物非常集中。考古人员由此断定,沉船不可能是在礁盘内失事,被风浪吹入浅水区,也排除是从礁盘内航行到此停泊的可能,应是船只在靠近礁盘盘体处航行,出现驾船或操控失误,船只被巨浪托起抬入礁盘内浅水珊瑚丛中搁浅,并造成船体破碎。使其数百年来,历经浪击沙掩,委身海底。

  出水文物见证海上丝路

  《华光礁I号沉船特展》是海南省博物馆近几年来推出的最有分量的一个展品,作为中国远洋第一艘通过水下考古后打捞出来的南宋沉船,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在展览陈列中,看到最多的陈列文物便是瓷器,因为陶瓷出色的物理化学特质,使得其历经800余年,依然得以较为完整地留存于世。

  章佩岚告诉记者,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瓷器以青白瓷居多,青瓷次之,酱褐釉最少;器型主要有碗、盘、碟、盏、瓶、壶、粉盒、罐、钵、军持等;器物的装饰手法有刻划、模印、堆贴、雕塑等,有的还是几种技法组合于一器,主要的纹饰有荷花、牡丹、菊花、宝相花、珍禽、瑞兽、人物和吉祥文字。这次展出的254组件文物,都是从沉船出水文物中精选的精品,品种丰富,包括瓷器、石佛、铜器、铜钱等,这批珍贵文物都是各个朝代工艺水平的成果。

  考古报告显示,从华光礁Ⅰ号沉船所载陶瓷器分析,其大部分来源于福建泉州地区,如德化、南安、晋江等窑址的产品。另有一部分龙泉窑、景德镇窑的产品,是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中国海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集散地,汇集各地货物到此装船、运销海外。例如,刻有“吉”“大吉”的青瓷盘,应为南宋福建南安罗东窑代表产品。另外,釉不及地的黑釉盏为福建建窑产品,还有留下篦划纹装饰的珠光青瓷,为福建闽清义窑的产品。

  元代汪大渊,海外旅行归来后著有《岛夷志略》记载,在宋代以前,居住在东南亚一带的原始居民,吃饭时“蕉叶以为盘”,“葵叶以为碗”,更多以竹编、椰壳为器;即使在中亚的发达地区,也多以木器、金属器作为饮食器具。

  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瓷器显示,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大量中国瓷器,改变了东南亚一带居民的进餐方式,尤其是陶瓷质地的军持、执壶等典型外销风格瓷器,显然是中国式的订单生产,专供东南亚一带人们使用。中国陶瓷外销在相当大的范围内,甚至影响了那里人们的生活,使人类通过漫长的蓝色桥梁,传播着各自的文明与祝福,共同推进了世界的和谐与进步。

  山西博物院院长石金鸣称,《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是免费展览,海南省博物馆不仅在视觉上做足功夫,在听觉上也是趣味性十足。对于生活在内陆的山西观众,在春节期间走进温暖的山西博物院,一睹沉寂水下800年之久的文物,听讲解员讲述沉船打捞过程中发生的许多有意思事件,将是一件难得的蓝色文化体验。

  记者 孟苗 文/图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