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如何留住年味?

2014年01月22日 13:05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子;廿五,做豆腐……”年又来了,一年又一年,以相同的节奏提醒着人们的生活。可是,亲爱的你,你在呼应这样的节奏吗?噢,不,怎么可能呢,要忙着总结,忙着规划,忙着年会,忙着各种各样的未尽事宜;就连我们家乡的农民们都忙着在滑雪场打工,忙着在温室大棚里养花卖菜呢。

  不过,再忙,年总是要过的,就像再远,家也总是要回的一样。有人说,随着传统文化的式微,年味越来越凉薄了,在我眼里,是太过潦草了。

  小时候,年是何其庄严而隆重啊!姥姥在15W的灯泡下,每天晚上踩着缝纫机,一定要在年三十前赶完每个孩子的新衣服。还要找出去年的灯笼架子来,重新糊上五彩的皱纹纸;姥爷在院子里架起一口大锅,咕嘟咕嘟烧开水,中午就能喝上热气腾腾撒满了芫荽的羊汤了;姨姨们是要大扫除的,所有的被褥都要搬到院子里,从房梁到旮旯,挨个要扫一遍,扫完后,要贴一圈崭新的炕围纸,窗户还要贴上喜鹊登梅的窗花;舅舅要到镇上买来上等的红纸,然后按院门和房门的尺寸裁开,送到村里当教师的先生那里。先生穿着中式的棉袄,悬腕提笔,饱蘸墨汁,一副副飘着墨香的对联就写好了,舅舅舍不得扔掉那些裁下来的废纸,就自己写个“清水长流”贴在缸上,写个“出门见喜”贴在门口的枣树上,字虽然歪歪扭扭,但一样喜气。如果谁家有人去世,第一年要贴蓝色的春联,第二年要贴黄色的春联,第三年才能贴红色春联……除夕要熬年的,困了,就出去放一挂浏阳小鞭,直到过了零点,才沉沉睡去。初一团圆饭,敞开了吃,三顿都要盘盘碟碟地摆满了。初二是要上坟祭祖先的。初三,所有的美味再次上桌,红包也要装上几个,因为姑娘要回娘家了,拜年的客人要来啦……你来我往,就过了初十,镇上的铁棍背棍高跷旱船可就轮番上阵了……

  每个人都爱回忆小的时候,童年记忆如泉水般汩汩而来,一气抒发仍然意犹未尽。不同地域,年俗自然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充满了各种仪式感和人伦感,年味是什么?大约就是这两种感受。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是不同的,会把过去的生活人为地美化、艺术化。没错,过去是简朴的,但是我们依旧把它作为甜美的回忆,为什么?就因为它充满了这两种感受,隆重的仪式感和浓浓的亲情人情。

  如今,我们的仪式感去哪里了呢?商场里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衣服;超市有各种各样的餐桌半成品;春联你甚至不需要去买,你作为客户,有太多机会免费得到这些千篇一律的印刷品……那些慢吞吞的年节奏完全被应有尽有的市场消弭于无形,更让一年从头忙到尾的人无暇顾及,草草应对。即便是这几年红火的庙会和热闹的社火,虽是熙熙攘攘,但怀旧的味道更多于欣喜和期待。对于许多年轻人和孩子来说,传统的吸引力远远要逊色于一台电脑和一部手机的魅力。

  我们的人伦感哪去了呢?家里人越来越少了,天南海北,聚齐的时候并不常有,情感有了疏离。饭店的年夜饭少了家的温馨,地位与财富的攀比成了亲友之间的一道暗伤。还有一种被喻为新风尚的过法,那就是把七天的假期变为又一个黄金周。近几年春节,海南汹涌的人潮中,汇集了来自大江南北的口音。在那里,沐浴着海风与阳光,花两万元租一个别墅,更像一次休闲,而不是一个在故土先人注视下的庄重的团圆。

  年味淡了,一个节日终归是逃不过一个时代的浮华,留住年味,似乎就成了一个共识甚至一个情结。从动物园的庙会到平遥的中国年,从省博物院的宫灯制作到太原碑林公园的联墨迎春,从鞭炮禁了又开到花灯拆了又挂,无不是向传统致敬,向大众营造一个年的文化氛围。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说到底,年味还是一种感觉。朱光潜先生说,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如果人的心太忙太满了,哪可以空出来去感受那些美好呢。不空所以不灵,让心静一静,让时间闲一闲,寻一份儿时的童真,过年的意趣会不会重新荡漾在心间呢?

  陈力方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