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99个经典符号出炉 经典美食占25席

2014年02月10日 10:41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高桥松饼依旧在以传统家庭作坊的方式生产着。陈征 摄

蟹壳黄

南翔小笼

擂沙圆

油墩子

  什么才是能代表上海的经典符号?马年春节前夕,由上海市旅游局主办的 “喜欢上海的理由——寻踪上海99个经典符号”主题活动落幕,百万余名市民网友参与选出了代表上海的99个经典符号。记者发现,在这份名单中,分为人物、建筑、马路、文化、美食、老字号等六个分类,仅美食就占了25席:蟹壳黄、油墩子、葱油饼、麦乳精……这些上海人耳熟能详的怀旧“米道”,合写了一本关于上海美食的民间读本。

  老字号绝活

  上海的老字号饭店,就像熟悉的外婆厨房,也许不会有太多惊喜,但一定不会出错。在老派的市民心中,老字号饭店和它们的招牌菜点就是上海的经典符号。

  绿波廊原是明嘉靖三十八年豫园西园的一个楼阁,于明朝嘉靖年间开业,设于上海老城隍庙九曲桥畔。 1978年改为餐厅,以经营上海及苏州风味菜点为特色。主要名菜名点有“生爆鳝背”、“萝卜丝酥饼”、“眉毛酥”等。绿波廊曾先后成功接待了50批外国元首的嘉宾。

  擂沙圆是上海乔家栅点心店的风味名点之一,相传在清代末年,上海三牌楼一带有一姓雷的老太太,以设摊卖汤团为生。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设法弥补汤团存放和携带不便的缺陷。开始,她把汤团表面滚了一层糯米干粉,后又试制了各类干粉,结果采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欢迎。后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汤团取名擂沙圆。这种汤团,有色有香、热吃有浓郁的赤豆香味,而且软糯爽口。

  上海小吃蟹壳黄,也深得人心。它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做成扁圆形小饼,面上粘着一层芝麻。贴在烘炉壁上烘熟,形圆,色黄似蟹壳。石门一路威海路口吴苑饼家,是供应蟹壳黄的名店。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种经济实惠、独具风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历史。上海市的曙光饮食店的“小常州”排骨年糕、“鲜得来”点心店做的排骨年糕最具特色。

  弄堂小吃

  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也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的美食发源地。说起老上海的弄堂美食,真是道不尽、言不完。

  油墩子是一道典型的上海弄堂街头小吃,将调稀的面糊,少许倒入椭圆形铁勺中,加葱花和咸的萝卜丝,再复以面糊入油锅炸。由于属油炸食品,外表呈黄褐色,吃起来香脆有味。虾皮油墩子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油油脆脆的面皮,香喷喷的萝卜丝,还有每到下午出校门口时咽着口水的饥饿感。

  油条被誉为上海人早餐中的四大金刚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早点,它的起源地是南方还是北方,现今则一直有争议。但之中最被民间所认可的说法,源自《清稗类钞》中记载的“油炸桧”。直到现在,妈妈们还会拿着一个锅子到街口的大饼油条摊,买上一家门的早饭。

  有人说,上海早餐中最博大精深的是葱油饼,现在好吃的出处也很多:穆氏、阿大、阿婆、中华路、李向阳、宁波路……每家风格都不同,有的煎有的炸有的烘,制法火候调料都不一,靠着小葱和猪油,大多数都非常香脆美味。

  童年零嘴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四斤壳……”如今已听不见这样的吆喝声,大多数小孩子连糖粥是什么也未必知道,但关于儿时零嘴的美好回忆却难以磨灭。

  如果时光回到20年前的某个下午,有多少上海小囡是这样度过的:放学回家父母不在,碗橱角落里的那个红黄色的铁罐仿佛是世界上唯一的美食,捧下来放在桌上,密封的盖子用手是打不开的,非要用调羹的把手撬开,铁罐里的粉末闪着糖粒结晶的光芒,舀一小勺放进嘴里,先含一含,嘬着甜味,再嚼几口,听听脆响,怀着 “再吃一勺就放回去”的念头,把调羹一次又一次地伸进罐内,送回嘴里。对于很多人来说,麦乳精是怀旧的美食,香味、颗粒、咬口、味道都不能变。

  提及麦乳精,不得不说福牌。福牌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其商标由九只蝙蝠围绕一个“福”字组成,寓意“幸福健康”。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咖啡厂接管“福牌”,经过不断改良配方和口味,使之一跃成为国内著名的营养饮料品牌。

  在那时候孩子们心中,与麦乳精同等地位的还有大白兔奶糖。这个中国最知名最受人们喜爱的糖果品牌,陪伴无数人度过童年,人们因其香醇的奶味与简单好记名字而记住了它。白色、有嚼劲的圆柱形,质感类似西方的鸟结糖,每颗用可吃的米纸包着,想想味道就老好的。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上海的西点品牌,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凯司令”西餐馆,将经典海派风味流传至今。他家的立顿柠檬红茶与栗子蛋糕是最为知名的拳头产品,还有巧克力和酥皮层层包裹的哈斗,曾是众多老派上海人的最爱甜点。它的第一家店开在女作家张爱玲住的常德公寓楼底层。

  名镇名点

  上海有许多美丽的古镇,小桥流水的宜人景色和令人垂涎欲滴的风味小吃,让人流连忘返。不少经典小吃,已走出小镇,成为了代表上海的美味符号。

  高桥松饼,起源于1900年光绪年间,历史悠久,加工工艺考究,是浦东高桥镇四大名点(松饼、松糕、薄脆、一捏酥)之一。它做工精细,用精白粉、熟猪油、绵白糖、赤豆、桂花为原料加工而成,油而不腻,甜而爽口,香气浓郁,皮酥馅糯,细软可口,余味无穷。

  嘉定南翔小笼包的制作工艺已被上海市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外观小巧玲珑,内在汤汁鲜美,一般吃时佐以姜丝、香醋。其作为传统名小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同时蒸熟后的小笼包,小巧玲珑,形似宝塔。

  饭桌上若是有一瓶枫泾黄酒,就会想到家里的长辈。他们总喜欢在冬天里温一壶黄酒里面放上几根姜丝。酒气从壶里散发出来,老人们的话匣子也随之打开。目前,枫泾是上海地区唯一的优质黄酒产地。

  海棠糕算得上是点心中的老一辈了,有的年轻人都没有吃过。它的外层是粉皮,里面是豆沙馅,在特制的模具中烘烤而成。由于模子的形状像海棠花,故得名。春风松月楼素菜馆做海棠糕做了30余年的蒋师傅介绍,能做正宗海棠糕的师傅现已不多,这门手艺以前可是师徒相传。将加了老酵的面粉浆倒入海棠花形的模子里,里面加澄沙(过滤后较细的豆沙)和猪油的馅子,表面的饴糖烤融了,变成深秋的那种金黄色,外面衬着星星点点的果仁碎,让外皮随着热度减退慢慢变脆。不过,如今这种小吃已经不是随便在上海街头就能够看到的了,海棠糕要现做现吃,有时候一炉正好卖完,就不得不耐心等下一炉。

  记者 郭艺珺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