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黎松寿夫妇曾为阿炳记谱录音 留下传世"二泉映月"

2014年02月10日 16:02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黎松寿(1921-2010):江苏无锡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青少年时代,黎松寿结识了阿炳,是一位热心于传播阿炳作品的人,他积极建议并参与了抢救阿炳的《二泉映月》等6部作品,是与《二泉映月》关系最密切的人物之一。2010年5月25日,黎松寿因肺部感染医治无效,在南京去世,享年89岁,安葬于雨花台功德园。

  每当听到经典民乐《二泉映月》,我们都会被它如泣如诉的旋律所感动。众所周知,这首乐曲的原创作者是瞎子阿炳——华彦钧。其实,在南京,也有一位故人与《二泉映月》缘分颇深,他就是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黎松寿。黎松寿青年时代就与阿炳相识,《二泉映月》等六部阿炳作品得以被发现、被抢救、被传承,他都功不可没。日前,记者见到了黎松寿的夫人曹志伟,听她聊起了黎松寿与《二泉映月》的故事。

  《二泉映月》做红娘

  有情人终成眷属

  故事先要从曹志伟和黎松寿的相识开始说起,因为给他们牵线的,恰恰就是那首《二泉映月》。

  曹志伟生于1926年,22岁那年在无锡与黎松寿相识。当时,曹志伟在医院工作,是个业余音乐爱好者,她有一架风琴,没事喜欢自己弹弹唱唱。而黎松寿喜欢拉二胡,那时医院里常常能听到悠扬的二胡声,正是从与医院一街之隔的黎家传来的。

  曹志伟回忆,那时,医院里的一个女同事想找黎松寿去学二胡,又不好意思一个人去,就拉着她一起。黎松寿委婉动听的二胡琴声,打动着曹志伟的心,特别是那曲后来得名《二泉映月》的曲子,曹志伟格外喜欢。久而久之,两人互生爱慕。

  那个时代的自由恋爱常常受到家庭的阻隔。黎松寿和曹志伟之间也是一样。家人反对曹志伟在感情上的选择,不同意她嫁给黎松寿,担心那样会让女儿受苦。无奈下,曹志伟报名参加志愿军,想离家出走以求解脱。因为旅途劳顿加之忧伤过度,曹志伟一到北京就病倒了。好心的朋友赶紧打电话给黎松寿,他立刻赶到了北京。曹志伟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终于冲破重重阻力,两人在1951年结婚了。

  南京学艺时拉起阿炳二胡曲

  凄美的旋律引起大师关注

  打动曹志伟芳心的那曲《二泉映月》,正是黎松寿向阿炳学来的。阿炳,原名华彦钧,生于1893年,是无锡东亭人,父亲华清和是个道士,有很好的音乐修养。阿炳自幼受到道教音乐的熏陶,系统学习过乐器演奏,琵琶、二胡技艺尤其出众。父亲去世之后,阿炳子承父业。

  黎松寿的家和阿炳家离得很近,再加上舅舅是阿炳的私塾同学,黎松寿少年时期就结识了阿炳,当年广东音乐流行全国,祖籍广东且学过广东音乐的黎松寿成了阿炳喝酒聊音乐的好伙伴。

  后来阿炳因病双目失明,不得不流落街头。他和董氏结为夫妻,走街串巷靠拉琴为生。当地人都知道阿炳有三绝: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二泉映月》是阿炳经常演奏的一首二胡曲,附近居民们百听不厌,甚至有人听不到阿炳的琴声都难以入眠。

  那么,这首“藏”在无锡街头的二胡曲是怎样流传于世的呢?

  1948年冬天,在铁路部门工作的黎松寿到南京国立音乐院进修,向民乐大师刘天华的大弟子储师竹先生学习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储师竹先要考考眼前这位学生的技艺,于是让他拉上一曲。黎松寿随手拉起了一段二胡曲,储师竹立刻被这凄美的旋律吸引了。

  “这是什么曲子?”储师竹问。黎松寿告诉他:“这是无锡民间艺人、瞎子阿炳上街卖艺时边走边拉的曲子。”储师竹追问:“这是什么人作的?曲名叫什么?”黎松寿回答:“我问过他好几次,他老说是瞎拉拉的,没有什么名字。”

  储师竹迫不及待地请黎松寿再拉一遍,听完后又问他是否认识这位作者。听说两家相距不远而且十分相熟时,储师竹十分兴奋。就在这时,同校任教的杨荫浏教授走了进来,加入了谈论阿炳的话题。

  杨荫浏也认识阿炳,而且早年还跟阿炳学过琵琶,抗战爆发后失去了联系。听黎松寿说到阿炳现在生活困难,杨荫浏当场提出要尽快设法将阿炳的音乐进行录音整理,以免失传。

  夫妻俩一起为阿炳记谱

  录音工作被提上了日程,可是当时一台钢丝录音机都是稀缺品。眼看阿炳的身体每况愈下,钢丝录音机一时又搞不到,怎么办?

  曹志伟说,1950年清明节前后,黎松寿从南京赶回无锡,让她陪着一起去看阿炳。黎松寿对阿炳说,杨荫浏教授想把他的二胡曲介绍给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阿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我不是要出丑了吗?”黎松寿告诉他,今天就是专门来记谱的,要完整地一点不落地记下来。于是阿炳一遍遍地拉,黎松寿和曹志伟一遍遍地记,有些地方特别让阿炳拉得很慢并且重复很多遍,反复校对,直到阿炳对每一个音符完全认可。

  1950年8月底,黎松寿和杨荫浏、曹安和等教授约好一同再次前往无锡见阿炳,这一次他们带去的是音乐研究所配发的一台从外国进口的钢丝录音机。

  在他们找到阿炳时,发现阿炳已经许久不拉琴了,二胡不能用,琵琶也没有了,阿炳坦率地说:“我的琴技荒疏太久了,让我练习两天再演奏吧。”杨荫浏和黎松寿很快从乐器店帮阿炳借了一把新的胡琴和琵琶。

  三天后,也就是1950年9月2日的晚上,约定录音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录音将为中国音乐史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

  阿炳录《二泉映月》,一遍就通过

  时隔60余年,曹志伟记得清清楚楚,那天的录制是从晚上7点半开始的。录制地点在“三圣阁”,是一个十分安静的地方。那天参加录音的一共有八人:阿炳夫妇、黎松寿夫妇、杨荫浏、曹安和、曹志伟父亲曹培灵,以及业余民乐爱好者祝世匡。

  录制当天,阿炳穿得整整齐齐,看上去精神很好。他先演奏了最拿手的《二泉映月》。当这首经过阿炳几十年来不断琢磨、修改过无数遍的乐曲响起时,在场每个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录音带缓缓转动,真实地记录下这曲日后传世的经典。

  录音一遍就通过。录完一遍后,曹安和把录音带倒回来,放给阿炳听。当第一次听到自己弹奏的乐曲从录音机里面传出来时,阿炳特别激动,惊讶地对老伴说:“这是我拉的琴声啊!”一遍听完,阿炳还要再听第二遍。

  两遍听完,杨荫浏问阿炳:“阿炳啊,这支乐曲叫什么名字?”阿炳回答道:“唉,我瞎拉出来的,哪有什么名字啊。”杨荫浏说:“没有名字我们不好向外介绍啊。”阿炳沉吟了一会,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据曹志伟介绍,曲名的灵感从三潭印月而来,二泉是无锡的一个景点。杨荫浏听后提议:“阿炳啊,这个‘印’能不能改成‘映山河’(无锡地名)的映字?”阿炳听了说:“杨老师,你学问大,我听你的,就叫《二泉映月》吧。”这首乐曲,自此得名。

  那天晚上,阿炳一连录了三首二胡曲,另两首是《寒春风曲》和《听松》。第二天晚上,又在曹安和家录制了《龙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三首琵琶曲。

  阿炳人生的首次登台也成了绝唱

  就在录音的二十多天后,已经成为新闻人物的阿炳在无锡市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演奏了《二泉映月》,这是阿炳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遗憾的是,这也是阿炳人生最后一次登台演出。后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想请阿炳来学院开演奏会,阿炳因为重病缠身无法赴约。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故。

  《二泉映月》录制之后,1951年被制成了唱片出版,轰动了全国。1954年,《阿炳曲集》也得以出版。就这样,一首由民间艺人在苦难中创作的乐曲,经过民族音乐工作者的及时抢救,登上了经典民乐的殿堂。

  而黎松寿与《二泉映月》的缘分还没有终结。阿炳离世以后,黎松寿继续着对阿炳艺术的研究。他怀着对阿炳的深厚感情,一直传承着阿炳的艺术。

  记者 王凡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