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哈佛里的"中国课":教授唱两只老虎版"中国朝代歌"

2014年02月13日 11:04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迈克·普鸣Michael Puett,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亚洲中心代理主任。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与哲学等领域。1993年至1994年间曾至北京大学做访问研究。

  记者 黄纯一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曾在其著作《身份的焦虑》一书中指出,随着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过上富裕的生活,在这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东渡到了中国,那就是“身份的焦虑”。现今,身份的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因为每个人获取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时候都大。

  为了缓解这一焦虑,阿兰·德波顿给出的种种解决方案中,包括哲学、艺术、宗教……

  在美国哈佛大学,一门受到学生狂热欢迎的中国哲学课,似乎刚好有力地印证了这一说法。现年49岁的迈克·普鸣教授在哈佛大学东亚系任教,他所教授的《古代中国伦理与政治理论》是哈佛第三大受欢迎的课程,仅排在经济学入门和计算机科学入门之后。

  不少哈佛学子满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走进他的课堂,当然,有人选这门课也不排除跟风、填满学分的原因。但在普鸣的课堂里,他们的头脑不仅像跑马场一样,被一一登台的、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国思想家们“踏”了个遍,作为一种收获,这些土生土长的美国大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无形中被改变。

  哈佛里的“中国课”

  哈佛学生接触中国文化和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哈佛与当时的燕京大学有良好的交流关系,设有燕京学社,致力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研究。在哈佛,“中国课”从彼时就开始了。最近,当“China”课程大张旗鼓登陆哈佛大学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平台后,“中国课”又在网上博得不少眼球:哈佛东亚语言和文明系讲座教授包弼德和哈佛大学历史系及商学院讲座教授柯伟林对坐一张书桌的两侧,西装笔挺的他们竟借用中国传统儿歌《两只老虎》曲调改编“中国朝代歌”:“商周秦汉,商周秦汉,隋唐宋,隋唐宋。元明清Republic(注:中华民国),元明清Republic,毛泽东,毛泽东……”

  比起这些热闹,由普鸣主讲的《古代中国伦理与政治理论》则被哈佛学子们奉为可以改变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门课程。

  普鸣教授的课程总共讲授9位中国先秦哲学家的思想,包括孔子、孟子、庄子、老子等等。在哈佛,学子们觉得最发人深省的还属道家。

  哈佛神经生物学专业学生劳拉是个“中国迷”,除了在本科四年选修中文作为二外,她曾四次到中国旅行。但在走进普鸣的课堂前,这位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女孩却从没涉猎过中国古代哲学。“我只知道中国有孔子和孟子,其他的思想家了解得很少。”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对现代中国社会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又怎样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抱着这样的目的,劳拉选了普鸣的课。她说,自己最喜爱的文本是庄子和《管子·内业》,都是道家,而最令她着迷的还是道家打破“二元论”的观念。“人们往往站在自身的立场来看待世界,道家审视世界有独特的视角,这就从根本上打开了个人的全新可能。”

  与劳拉不同,泽赫拉·纳兹刚开始选普鸣的课,主要是为了填满学分——在哈佛修计算机科学、辅修大脑意识与行为的泽赫拉坦陈,他觉得学校规定本科生必修的“伦理思辨”这个大类的课程不太实用。谁料,“普鸣的课给我一个大惊喜。”在课上,普鸣用《道德经》中的思想来阐释一个会议该如何举行、领导者该如何建立共识。原来,古典文本在中国当代生活中还在发挥着持久的影响。

  泽赫拉最喜欢道家“以柔克刚”的思想。课后,他将《道德经》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的好朋友。“如果读的方法正确,这确实是一本对生活有裨益的书。”

  修习道家思想能解压?

  为什么美国的学生会对道家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或许,这和道家思想所倡导的崇尚个人内在自由有关——不仅契合年轻人的想法,而且也被认为是消解竞争压力、缓解现代性焦虑的一剂良药。

  在哈佛主修应用数学的凯西非常认同老子的思想。“老子告诉我们,要拥抱虚空和模糊。”凯西说,这对她非常有效。因为她一直认为,如果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应直奔主题、拼尽全力去争取它。但按照老子的思想,“这样做,你是在限制你自己,并且将你原有的潜力挥霍在了无用的地方。”随着课程结束,凯西说,自己看待生活的视角完全变了。

  在烦躁的时候,《管子·内业》被劳拉视为减压的最好读物。“它向我提供了一种内省的方法——通过冥想来集中自己的精神,并让我的头脑冷静。”处在现代社会的忙碌环境中,很多人往往在没有终点的运作中陷入紧张模式,哈佛的精英学子们莫不如此。而借助中国传统智慧,学生们在文字的诗意节奏中找到了让自己感官、身体和环境变得和谐的“门径”。

  实际上,普鸣教授为学生们开设介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程,也有类似的考虑。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比起20年前任教时,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自己被迫选择某一种职业”,金融、计算机等容易谋职的专业受到热捧,与之相应,选择人文专业的学生却急剧下降。即便是倡导博雅教育的美国名校,人文学科萎缩也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普鸣试图通过讲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来告诉学生,在大学选择课程时就试图把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未来的职业“紧密挂靠”,并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过于精细地计划自己的未来,会大大减少人生中计划外的各种可能性。因为,一旦学生这么做,他们“并没有留心那些平常生活中真正能激励、启发自己的事物。而这些事物才是获得真正美满、激动人心的生活的源泉。”

  东方哲学和现代科学的“不谋而合”

  璀璨的中国传统思想在哈佛课堂上发光发亮,普鸣的教法功不可没。几乎所有上课的学生都对他的讲课能力钦佩不已。泽赫拉说,普鸣的讲座课是他在哈佛至今上过的20门课中最欲罢不能的两门课之一。然而,普鸣课堂的杀手锏还属“普鸣挑战”——每周,当不同的中国古代哲学家带着他们的思想降临课堂,普鸣要求学生们必须做一件事:每周跟随一个哲学家的教导来过自己的日常生活。

  “普鸣挑战”让学生们热情高涨,这种上课和学习的方式是很多人从未体验过的。

  扎克瑞在很早之前就学习绘画,甚至将此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按照孔子对实践仪式的教导,他平日的绘画方式竟然也完全不同了。从前,扎克瑞在画画时总会陷入“隧道视野”,即只专注于整幅画作的完成,对绘画过程中的许多细致步骤比较疏忽。实际上,这也是他的绘画水平止步不前的原因。当他跟随孔子“修行”,将艺术当作一种仪式来对待后,那些需要耐心经营的细节都重被捡起。

  “这门课转变了我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扎克瑞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向他展示了过去西方文化中常被忽视的那一面。比如,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自己很容易陷入到一种被竞争意识所驱动的高压状态。而自从在课堂上“认识”了一些中国哲学家们后,虽然不是每一个他都赞同,但他们所提供的观点都成为他回望人生的思想资源,并给了他重新安顿自我的契机。

  泽赫拉有着类似的感受。在上这门课时,他是一个学生团体的领头人。当时他觉得,学生们并不满意这个团体现有的运作方式,但他又无法对团体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于是他运用了普鸣教授在课堂上讲授的老子哲学,来让团体成员感到“宾至如归”。

  同时,泽赫拉发现,了解道家思想对改善他的人际关系也大有好处。“通过道家的哲学思想,我明白了我们不应当让日常琐事过分影响自己的幸福感和能量。”

  普鸣的课让泽赫拉开始尊敬中国哲学与文化,他惊讶地发现,现代科学的研究似乎不少都能在数千年前的哲言中找到印证,很多时候,它们竟不谋而合。

  一开始,泽赫拉很疑惑孔子所强调的“礼”。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礼仪?后来,在他上的另一门《幸福的科学》课堂上得知,近来的科学研究显示,在一个行动前进行一番仪式,会让人们更享受接下去的行为。

  “孔子还教导人们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泽赫拉颇有感触地说,因为即便是个人的轻微行为也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正如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其实不能如其所想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所处的情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如今,泽赫拉相当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对周遭人们的影响。“这门课令我成长了。”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