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家级“非遗”第六代传人与胶州秧歌的不解情缘

2014年02月14日 15: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青岛2月14日电 题:国家级“非遗”第六代传人讲述与胶州秧歌的不解情缘

  作者 胡耀杰

  山东胶州素有“中国秧歌之城”的美誉,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胶州都会举行以秧歌为主题的新春秧歌会,这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

  2月14日,正值马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胶州新春秧歌会如期而至,在展演现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六代传人李在会老人也在表演队伍中,中新社记者对这位年过花甲的中国文化艺术传承人进行了专访。

  从小耳濡目染产生兴趣

  李在会老人介绍说,早在清朝,闯关东的人们就将胶州秧歌从发源地——东小屯村带出了山东。那时胶州秧歌的被视为表演新颖、易于接受、便于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一代代的传承至今已经有二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说起与秧歌的结缘,李在会老人笑着慢慢回忆说,生长在东小屯村的她,从小就非常喜欢看大人“扭秧歌”,再加上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7岁那年她就正式拜师学艺,开始了自己的秧歌之路。

  由于生长在农村,白天忙着做农活,只好晚上进行秧歌的学习。她说:“有时白天做农活的时候不自觉的就会回忆、重复晚上学习的内容和动作,近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那时,自己是秧歌学习班年纪最小的,只能做一些服务工作,根本没有机会上台表演,心里很着急,也很期盼自己能早日登台。

  “基本功学完不久,随着自己的努力加之老师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天赋,慢慢的有了一些演出的机会,最后她成了表演团队的主角。”李在会老人回忆说。

  因胶州秧歌结“姻缘”

  说到伴随李在会老人走过四十余载的老伴儿杨茂坤,依然要从胶州秧歌说起。

  杨茂坤同样是胶州秧歌的第六代传人。“当时我们同在一个表演团学习、演出,虽然他比我大三岁,但在整个团里他也是个小孩。”李在会老人笑着说“那时他虽然不大,但是技艺出众,对动作的悟性很高,所以我经常会请教他关于秧歌的问题,久而久之便熟悉了,好感也产生了,就在一起了。”

  李在会说,“从结婚到现在,我们一直经常会探讨秧歌的事情。原先条件艰苦,但是只要扭起秧歌来,一切烦恼就都忘记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年纪也大了,有时兴致来了,他吹唢呐,我依旧会就扭上一段。”

  把“非遗”传承下去完成心愿

  2006年,胶州秧歌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让李在会老人终身难忘的事。她激动地说,自小跟随老师学艺的时候,老师就曾叮嘱过,一定要把胶州秧歌传下去。现在,作为第六代传承人,她看到胶州秧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她钟爱一生的胶州秧歌的认可,同时也肩负着把它传承下去的责任。

  目前,李在会老人积极投身到胶州秧歌的教学指导中去,除了当地的学生外,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的师生,每逢假期都会来到胶州,让李在会老人给予他们指导,而她也会不定时的去北京等地的高校或民族舞剧团进行授课交流。

  采访的最后,在讨论关于传承的现状时,李在会老人的眉头皱了皱,表情略微有些严肃,她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吃苦,蹦蹦跳跳还好,但学习像“翻跟斗”等略带危险性技巧的孩子少了。我的孙女从7岁开始学习胶州秧歌,她是第七代传人,但是我还是很担心未来的孩子会不会真正的把传统的东西发扬传承下去。”

  采访结束后,李在会老人转身走向了她的秧歌演出团队,继续着她的表演....。.(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