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门西:东晋顾恺之募款建瓦官寺 清朝云锦聚集

2014年02月24日 14:02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相传,“牧童遥指杏花村”诗句中,那片云蒸霞蔚的杏林曾在这里。还有基本消失的“明代十八坊”和众多古刹、名人古迹……

  近日,门西——南京最早的原住民所在地开始改造,牵动了不少市民的心。昨天,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现场探访发现,这一带的老式木头房子与街巷,仍散发出浓郁的老城南味道。但随着城市建设的脚步,一些曾触动人心的老地名,了无痕迹。 

  记者 余乐/文

  【门西的范围】

  北至集庆路,南到外秦淮,东到中华路,西至凤台路

  门东、门西,以中华门为界。合起来,便是一个逐渐消失的老城南。

  中华门以东一隅,南京人俗称门东,北以内秦淮河为界,东面和南面以明城墙为界,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门西,位处“金陵西南隅”,大致在今天的这片区域:北至集庆路,南到外秦淮,东到中华路,西至凤台路,占地25万余平方米。

  “门西有条柳叶街,周围原先是秦淮河河谷地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教授汪永平告诉快报记者,南京的先民们最早在那一带依水而居,人口稠密,自古繁荣,至今有2500余年历史。

  明朝以来,传统民居和手工作坊遍布老城南,但门东和门西格局仍有不同。门西相对空旷,上世纪50年代,南京第一棉纺厂,便是在集庆门附近的一片空地上修建的。此外,地势也比门东高些,尤其在核心区——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一带,曲曲折折的老街巷纵横交错,呈棋盘状,不熟悉的人很难走出去,因此被老南京称为“迷魂阵”。而门东,边营、中营、三条营在明代为军营,东西向带状分布,总体更规整。

  有人说,行走在门西的青砖黛瓦间,一个门牌、一棵巨大的香樟或一口井,都让人流连忘返,容易产生时光倒流的错觉。

  【门西的住户】

  过去做织锦生意的居民特别多

  门西的街巷框架,六朝时便初具规模了。

  从拓宽后的鸣羊街,拐入殷高巷古建筑群(建于明末清初)、高岗里古建筑群(建于清朝),剥落的墙砖、窄小的碎石路,还有路边的破旧公厕,都在诉说这一带沧桑的历史。还有年近八旬的老爷爷,端着马桶缓慢地在小巷中穿行。

  这些老民宅,有一层高也有两层高的,不少后来都经过修缮。木质房屋结构、雕花门窗、高大的马头墙,随处可见。

  当年的仙鹤街、柳叶街、张都堂巷及周边,也是老城南典型的街巷。朱元璋在南京建都,都城47万人,手工业主就有20多万。颜料坊、铜作坊、鞍辔坊,以手工业作坊命名的街巷统称为“明代十八坊”。但可惜的是,现在仅空余地名。

  汪永平说,正是十八坊的聚集,才诞生了闻名遐迩的南京云锦产业链。“清代,这一带的云锦远销到青海、内蒙古,非常有名。”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这些皇家的工匠、作坊在南京保留了下来,改为民间服务。商业发达,以织锦为主。到了清代,最终形成了庞大的云锦产业链。

  殷高巷24号及26、28号明清建筑,是留存下来的“云锦机房”。高大的远门及房间令人浮想联翩。汪永平说,门西一带的居民,祖上做织锦生意的特别多,由于织云锦的织机很高,所以不少老宅进去后高大宽敞。

  清末民初的《金陵琐志九种》里,一幅《织器图》再现了当年织造云锦的壮观景象。

  高岗里17号到19号,是南京有名的晚清“九十九间半”,曾是著名慈善家、实业家魏家骅的宅第。

  【门西的景致】

  花露岗下的杏花村曾杏花满坡

  几年前,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专家路侃曾对门西一带的文物古迹做过普查。他说,文物古迹保留得不够完整,不少已消失多年,连杜牧笔下的杏花村,也难逃厄运。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优雅的“杏花村”,曾令多少代人情醉、神往。它究竟在哪?

  2007年,南京市地方志专家陈济民从民国著述《首都志》里查找到了最新证据,他认为,杜牧《清明》一诗中描述的杏花村,就是南京的杏花村,在花露岗下的古凤凰台一带。陈济民通过翻阅史料发现,古时杏花村无所谓村,只不过这一带居民聚集、烟火万家,当年的山岗上,杏花满坡、灿若红霞,不仅风景美丽,也是沽酒的雅处。

  “杏花村外酒旗斜,墙里春深树树花。”杏花沽酒,是金陵48景之一,诸多诗词都进行过描述。南京至明代中后期后,饮酒之风盛行于各阶层。据史料记载,门西市肆中所售酒类繁多,品质也是良莠不齐。遥想当年,在门西繁华的街市,随意找家高高悬挂“酒”字招牌的酒肆,要上一壶醇厚的美酒,与街坊谈笑、赏杏花,何等惬意。

  而今,专家所指的杏花村已经变成了两所学校,学校周边密匝匝地挤着传统民居,在街坊的谈笑中也难觅“杏花沽酒”的胜景。

  凤游寺小学,校园里枫杨、白玉兰、法国梧桐等各种树木郁郁葱葱,唯独不见杏花的身影。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说,学校周围以前都属于杏花村,但现在杏树早没了,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带曾属于一个如此美丽的名字。

  愚园当年有“在水一方”“愚湖”等36景

  “金陵为山水之窟,其西南隅尤佳。”南京建都后,门西一带还生活过众多文人雅士、高门士族。如陆机、阮籍、韩熙载、胡恩燮等,六朝以来,这一带的园林别墅,像酒楼一样多得数不清。

  愚园,便是清代太守胡恩燮辞官归里后,修建的私家园林。这处园林,最早为明中山王徐达后裔徐傅的别业。乾隆以后,该园逐渐败落,后来由胡恩燮购买并进行修筑,因此又称为胡家花园。

  当年,胡恩燮官至太守正值仕途得意,却毅然辞官归里,并将别业更名为愚园。实际上,是寓意“大智若愚”。愚园建有清远堂、春晖堂、精舍松颜馆、青山伴读之楼、在水一方、愚湖、渡鹤桥等36景,当年,有不少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聚集在此。此后,愚园在时代变迁中几经战火,终遭毁坏。2007年,胡家花园复建工程被列入秦淮区建设名单,目前已经完工,但尚未开放。远远向墙内望去,能看到高大蓊郁的古树。

  除了胡家花园,当年的门西,还有陈淡仙的凤台寓园、卜味斋太学园、吴孔璋孝廉园、陶氏冰雪窝等,不可计数。光是这些风雅的名字,就令人忍不住浮想。

  名刹繁多,瓦官寺曾由顾恺之募款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陵塔庙数目之多,也是甲天下的。汪永平说,老城南一带的寺庙,门西比门东的保存情况好。不过,现代快报记者探访了一圈发现,现在想找到一座寺庙,还这不算容易的事。

  《金陵琐志九种》记载,昔日的太平桥旁,曾有六度庵、兴善庵,曲折处有财神古道,向西为灵炳公庙……不过,最有名的还要数瓦官寺。

  瓦官寺始建于东晋。南朝宋元嘉年间,传有异鸟飞临,官府认定此处当为凤凰栖息之宝地,修建了凤凰台。关于这座曾经香火鼎盛的名刹,还有个神奇的传说。《金陵志》记载:“西晋时,地产青莲二朵,掘之得瓦棺,花从僧口中出,因以名寺。”

  现在的瓦官寺,位于花露北岗幽僻的一角,经过南京四十三中。关于这座寺庙,还有一个传说。公元364年,南京建瓦官寺,顾恺之为了给寺庙募款,在白墙上画了一幅病蔫蔫的“维摩诘像”,没有眼珠。开光点眼那天,顾恺之请寺僧打开寺门,让民众参观,并向观看的民众筹款。结果许多人为了争睹顾恺之“开光点眼”涌入瓦官寺。顾恺之当众起笔点睛,很快便凑足了一百万钱。后来,这幅活灵活现的画像毁于战火。

  历史上,瓦官寺曾被明朝南京状元焦竑更名为凤游寺,上世纪50年代被租给南京绝缘材料厂,60年代被南京四十三中征用改建为校舍。2003年重建后,古刹难免落寂的命运,而“凤凰台上凤凰游”也无处可以凭吊。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