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扬州南河下仍有一家盲人机面店 五六十年代曾风靡

2014年02月24日 15:17 来源:扬州晚报 参与互动(0)

徐敏正在将面条装袋。 马燕洁 摄

皮市街盲人机面店如今没有盲人。

  现在大家提起盲人的职业,脑海里就会想起“盲人推拿”。而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扬州,大家都会不约而同说出“机面条”。那时随处可见的盲人机面店,如今早已所剩无几。近日,记者分别对两家依旧在营业的盲人机面店的生存现状作了探访。

  皮市街上有一家店名为“皮市街盲人机面店”的门市,经常会引起不少外地人驻足。不过进店探访之后,却都带着遗憾离开了。因为进店之后发现是正常人在卖面条,几名身着白大褂,头发上、身上全是面粉的操作工人根本不是盲人。

  “这个店是我师父、师母开的,他们都是盲人。现在转租给我经营了,我16岁就跟我师父学徒了。”说话的这位中年男子名叫张光波,他现在是这家盲人机面店的老板,手下有好些个工人。

  经了解,早在几十年前,这家盲人机面店确实是由盲人开起来的,张光波的师父叫杨大根、师母叫朱元凤。刚开始盲人机面全是手工完成,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了电动机面机。

  张光波介绍,师父将这家店转交给他后,因为他会出去跑业务,所以目前扬州一些知名的餐饮店的面条、馄饨皮、饺子皮都是他家供货,生意也算红火。他一直挂着盲人机面的牌子,也算是对师父的感恩。

  在南河下一个斜坡下方,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在屋檐下方挂着一张泛旧的招牌“福运机面店”,从店牌上看,外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店一直是一位盲人与其丈夫在经营。店铺的女主人徐敏今年63岁,从15岁起,她就开始工作,从事的就是盲人机面。退休后,2003年丈夫开了现在的机面店,她就与丈夫一起机面。

  徐敏说,老伴是农村人没有正式工作,所以现在两个人的生活来源就靠这家不起眼的机面店。年纪大了,他们只是靠着一些老顾客、老邻居维持下去。

  盲人机面的辛苦常人难以体会

  “我接手以后几乎没有盲人来应聘机面的。”张光波告诉记者,现在店里上上下下的员工都是正常人,没有一个盲人。想起当年16岁他来店里学徒时,师父还经常招工,那时候也有盲人来。

  记者联系上杨大根,他告诉记者,他将这个店交给徒弟经营,很满意也很放心,有空也常去走走。之所以交给一个健全的人经营,完全是看好他能吃苦,且以前的盲人都老了退休了,现在年轻盲人都不愿意学这个了,因为他们大都有文化知识,都去干其他职业了。

  “现在不少盲人都学按摩推拿,不过我们那个年代学了这些,也没有生意的。”徐敏说,她是个盲人,文化程度不高,当时的盲人就业面很窄,她从15岁开始就学了机面,后来不甘心一辈子机面为生,于是学习盲人按摩推拿,可是学成之后,那个年代的人对盲人按摩推拿根本不感兴趣。为了生活,她只能让自己重新回到机面机旁边,没想到,现在盲人推拿倒吃香了。

  “我们盲人吃的苦常人是不能想象的,当时机面全靠手,大冬天连毛衣都不能穿,因为机面手动费力气,还要靠手感觉面皮的薄厚,每天都是满身大汗。”徐敏说,那时候,很多盲人一天只吃两顿饭,为了生活,每天凌晨就得起来做面条。当时她家开了机面店,丈夫有段时间去外面打工,店里就她一个人打理,还要照顾两个孩子,所以那些吃苦的日子至今记忆犹新。

  徐敏说庆幸嫁的是一个健全人,所以在生活上能够得到帮助。“我机面的手艺都是她教会的,现在我都是打打下手。”徐敏的丈夫李先生笑着说。

  盲人机的面条当年很受欢迎

  家住东花园的侯如怀阿姨今年61岁,她告诉记者,在她年轻的时候,渡江桥、徐凝门、国庆路上都有盲人机面店。那时候家里人最爱吃盲人机的面条,因为盲人机出来的面条“实在”。“盲人机面不会偷工减料,都是手摸出来的,面皮也厚实。”侯阿姨介绍,当时她的父亲要吃面条,都指定要去一家盲人机面店去买。面条买回来水煮后,父亲就会知道这个是不是盲人机面店的面条。

  “以前扬州的包装二厂是市民政局直属社会福利企业,1980年由原包装用品厂纸盒车间和17个盲人机面组组成扬州市福利综合厂。”家住冶金厂宿舍区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他的母亲是一名盲人,原先就是在这家福利综合厂下的盲人机面店工作,2010年去世了。母亲在世时常常提起一起共事的盲人同事们,会说起当时在面店干活的情形。

  陈先生说,他母亲是农村人,当时村里人听说是去城里的面店工作,都对她的职业很羡慕。母亲每天由父亲一早送上车去面店工作,下午父亲再接母亲回来。“我记得我母亲每天回来满头满衣服的都是白色的面粉。”陈先生说,至今家里人还很想念母亲做的面条。

  “那时候盲人能做的事情少,好多盲人都是做机面工作,好歹是个体面的工作,一般女盲人做机面的多。”家住秋雨新村的何阿姨今年72岁,她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后,盲人面店的生意好了起来,很多扬州人都喜欢吃盲人机的面条。 记者 马燕洁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