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音乐剧靠“舶来”非长久之计

2014年02月28日 13:56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从上海大剧院引入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到中文版的《猫》、《妈妈咪呀》的巡回演出,这些欧美经典音乐剧的引入逐渐激活了沉睡的中国音乐剧市场。十几年里,音乐剧市场飞速发展,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形成了以学生、白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观众群体,一些知名剧目上演时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

  但正如电影院里只有好莱坞大片是不行的,只凭借百老汇、伦敦西区的经典剧目来吸引观众绝非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的长久之计。毕竟舶来的剧目存在明显的文化隔膜,语言的障碍也非简单翻译就可逾越,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必然呼唤优质而符合中国人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高水平本土原创剧目。

  近两年来,中国本土音乐剧呈现出发展势头,比如,2013年1月,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大红灯笼》的上演引起轰动,随之而来的还有《罗阳》、《洛神赋》等不少民族题材的原创音乐剧作品也值得肯定。2013年12月的中关村国际音乐剧节,十多部剧目在北京展演,也佐证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

  但不得不承认,中国本土原创音乐剧的发展要远落后于观众的需求,原因是懂音乐剧创作的人少,有感觉的人少,特别是制作人大多也不懂音乐剧的创作,缺乏创作的优秀感觉和有效管理。制作方有时受资本胁迫,丧失艺术标准,不善于也不敢于大胆起用新人,对人才使用上唯“名”不唯“能”,这些因素都造成原创音乐剧总体在低水平徘徊。

  本土音乐剧的剧目选择也有待拓宽,舞台上多见神话、历史与民间传说类型的故事题材,反映中国当下社会民生关注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太少,难以引发观众的互动与共鸣。其次,创作团队缺乏专业积累,对音乐剧的规定性认识模糊,以民间传奇故事为题材的音乐剧往往呈现出简单的歌舞串联等问题。

  同时音乐剧市场也存在乱象,不少不够专业的运营团队怀着分一杯羹的心态进入到音乐剧市场中来,却由于自身专业素养和契约精神的匮乏以及对音乐剧艺术的不了解而无法达到理想的运营效果。在去年举行的中关村国际音乐剧节上,就曾出现一些团队无视演出合同规则的现象。这提示我们在强调音乐剧商业性的同时,更要尊重音乐剧的艺术性,保障品质才能真正让中国音乐剧产业得以发展。 周映辰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