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文物保护和改善民生应力求平衡

2014年02月28日 15:4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文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对河南安阳的赞誉。如果说文字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安阳殷墟就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如果说青铜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创制期,后母戊鼎就是这一时代辉煌的伟大佐证。可惜的是,在这一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地,这些天却上演着文物保护和当地民生之间的冲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百姓对改善民生的期待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文物保护的力度也日益加大。改善民生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尤其是在类似殷墟这样存在于百姓生活区域的文物保护单位,和群众利益的牵涉更是千头万绪。如何处理好当代与古代、眼前与长远、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既考验着政府工作的水平,也考验着国民素质的高低。

  改善民生和文物保护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公约数,那就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是对现世的人的利益的尊重和维护。保护文物本质上是对祖先文明创造的尊重和保护,说穿了也是对人的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精神空间的维护。因此,这两者在价值追求上是高度统一的。从这一情怀和追求出发,我们一定有智慧找到改善民生和文物保护之间的恰当平衡点,让曾经孕育文明的地方积淀新的文明因子。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