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五代时期出现"支轴式"剪刀 磨剪刀曾是老北京一景

2014年03月05日 09:58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磨剪子来,戗菜刀……”对这句充满韵律的叫卖,老北京不会感到陌生,虽然它几乎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人类历史上第一把剪刀据说是古埃及人爱德华发明的,是所谓“交股式”,用一片铁折成“8”字形,使用时猛握下部,使上部的刀刃交错,完成裁剪动作。这种设计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割的功能,切割速度快,成品整齐,缺点是太费力气,不方便细节裁剪。

  我国出土的汉代剪刀、唐代剪刀,都是“交股式”,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制铁业发达,并州剪、并州刀名满天下,诗人杜甫曾写道: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

  五代时,中国出现了“支轴式”剪刀,与今天我们见到的剪刀完全一致,它相对省力,能制作细小的东西,当时属贵重物品,在墓葬中多见,元代以后,随着海外贸易发达,剪刀已不再是难得之物。

  剪刀虽小,制作却很复杂,其刀刃的部分要用钢,刀身的部分用铁。钢锋利,但易折,铁有韧性,但不够锋利。要让钢和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则需要反复锻打、淬火。制作成型后,磨剪子是一道关键工艺,通过它,剪刀才能变得锋利起来。然而,这种锋利是暂时的,随着使用时间增加,剪刀不久又会变钝。

  磨剪子需走街串巷,除了吆喝外,还要动响器,以吸引不大出门的女性们,她们是剪刀、菜刀的主要使用者,所以人们把磨剪子手持的铁片做成的乐器叫“惊姑”或“惊闺”,俗称“唤头”。

  老北京磨剪子是极清苦的行当之一,收入很低,老话说“劫道的不抢磨刀的”,因为知道从后者身上也抢不到什么。

  磨剪刀是辛苦活,一把新剪刀制造出来,要经专业磨剪刀匠磨过才好使,俗称“开光”。磨剪刀匠给一把刀开刃,得磨600次左右,而用过的刀,至少也得300次左右。由于它成本低,不需要太复杂的技术,所以过去有很多人从事这一行业。

  磨之前,师傅先要看看刀的刃部厚不厚,如果太厚,要先用戗刀戗,戗刀是一根铁棍儿,两头儿有把,中间是一长孔,把要戗的刀用楔子夹紧装在里头,把菜刀用一个铁卡子跟一块木板儿卡在一起,顶在板凳上用戗刀戗。菜刀戗好了,再用粗石磨,将茬口磨掉了,再用细石磨,边磨边在石头上刷水,以降低摩擦产生的热量。

  传说磨剪刀这一行的祖师爷是“马上皇帝”,具体是谁,并无记录,只是他在起兵前因家贫,曾干过磨剪子这一行,所以大家称自己骑的板凳为“穿朝玉马”,而用来顶磨刀石的铁弓叫“马鞍”。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现代人已不怎么磨剪子了,已经习惯了用越来越钝的工具,如今再想看到昔日的一景,恐怕很难了。

  本文主要材料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